一、全市经济运行基本情况
2014年,面对严峻复杂的经济形势,全市深入学习贯彻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四中全会精神,凝心聚力、转型攻坚、争创一流、绿色发展,着力稳增长、促改革、调结构、惠民生、防风险,大力实施工业强市、科技强市战略,强力推进经济转型示范市和美丽焦作建设,全年完成地区生产总值1846.3亿元,同比增长8.8%。
(一)工业生产平稳增长。开展工业转型升级攻坚年活动,100个超亿元转型升级重点项目完成投资222亿元,大江重工中高端液压支架、千年冷冻高效节能制冷系统等32个项目竣工投产,全市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1072.5亿元,同比增长10.7%。重点企业生产形势良好。全市“30强”企业主营业务收入1041.5亿元,比上年增长5.8%;“30高”企业完成工业总产值146.2亿元,同比增长7.0%。多数工业产品产量保持增长。在重点监测的22种工业产品中,有13种产品的产量同比实现增长。科技扶持力度进一步加大。新增院士工作站7家,总数达19家,居全省第3位;新增省级企业技术中心4家,总数达82家;新增省级工程技术中心4家,总数达54家。新增国家高新技术企业8家,总数达42家。高技术产业增加值增长25.9%,高于规模以上工业15.2个百分点。融资服务水平不断提升。设立1000万元知识产权质押贷款风险补偿金,与2家银行签订战略合作协议,撬动银行10亿元授信支持。为7家企业提供5900万元应急转贷资金支持,为150家企业担保贷款17亿元,缓解了中小企业融资难题。
(二)服务业健康发展。文化旅游业快速发展。全市共接待海内外游客3298.81万人次,同比增长 11.63 %;实现旅游综合收入261.5亿 元,同比增长12.14%。全年实现门票收入9.32亿元,同比增长4.25%。云台山成为全省首家全国服务标准化示范单位,我市成功创建国家级旅游服务综合标准化示范市,被世界旅游组织列为可持续发展监测点。商务“两区”建设顺利推进。市商务中心区和10个特色商业区建成面积1.4744平方公里。千万元以上产业项目完工5个、在建18个,累计完成投资20.9445亿元;新建或改造园区道路11.96公里、供水管网13.8公里、燃气设施1.55公里,基础设施建设累计完成投资2.655亿元;拆迁村庄(小区)3个,拆迁占地面积183亩,累计安置1596人。消费品市场平稳运行。全市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实现555.2亿元,同比增长12.2%。新业态培育取得突破。市电子商务产业园开工建设,浪潮集团、银江科技、阿里巴巴等24家电商落户我市。
(三)农业基础地位进一步巩固。粮食总产量连续“十一年”增产。新建高标准粮田27万亩,全市粮食总产量达206.35万吨,同比增加0.73万吨,增长0.4%。其中夏粮总产量达110.13万吨,同比增加1.21万吨,增长1.1%;秋粮总产量96.22万吨,同比减少0.48万吨,下降0.5%。农业产业化、农民组织化程度提高,农业产业化集群加快发展,龙头企业达170家。主要粮食综合机械化水平保持在96%以上,居全省前列。农民合作社达3826家,覆盖率49%。农村土地流转率达51.7%,高于全省15.7个百分点。成功创建国家级农产品品牌3个。国家森林城市创建扎实推进。完成森林资源培育21万亩,森林覆盖率达28.5%。
(四)固定资产投资较快增长。全市固定资产投资完成1623.5亿元,居全省第5位,同比增长18.2%。第三产业投资增长较快。全市第三产业完成投资501.8亿元,同比增长23%,增速高于全市平均水平4.8个百分点。省市重点项目进展顺利。35个省考核重点项目完成投资209.9亿元,居全省第5位,占年度计划的132.9%;307个市重点项目完成投资698.9亿元,占年度计划的131.7%。集聚区建设平稳推进。全市产业集聚区投资1063.4亿元,同比增长27.7%,投资总量占全市固定资产投资的比重为65.5%。产业集聚区工业投资完成919.9亿元,同比增长25.6%。
(五)财政金融稳步增长。全市公共财政预算收入105.6亿元,同比增长8.5%。税收收入完成68.9亿元,同比增长6.3%,占公共财政预算收入的比重为65.2%,较去年同期下降了1.3个百分点。财政支出保障有力。全市地方财政支出241.2亿元,增长3.6%。其中,公共预算支出193.6亿元,增长5.7%。
12月末,全市金融机构各项存款余额为1264.3亿元,比年初增加112.8亿元,同比增长9.8%。其中,储蓄存款余额794.5亿元,比年初增加71.6亿元,同比增长9.9%。各项贷款余额854.0亿元,比年初增加80.6亿元。
(六)对外开放步伐加快。深入开展对外开放提升年活动,成功举办了焦作·香港现代服务业招商推介等活动。加快发展开放型经济。全市进出口总值24.6亿美元,同比增长8.9%;其中出口总值17.1亿美元,居全省第3位,同比增长13.4%。招商引资取得新进展。新引进市外境内项目983个,项目总投资1637.5亿元,合同外来资金1545.4亿元,实际到位外来资金1245.4亿元,同比增长16.7%。其中,新引进省外境内项目394个,居全省第一位,同比增长8.8%;合同利用省外资金762.6亿元,同比增长3.2%;实际到位省外境内资金497.7亿元,居全省第三位,同比增长15.4%。
(七)民生保障持续提升。城乡居民持续增收。2014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3977元,比上年增长8.7%;农民人均纯收入12518元,比上年增长10.1%。社会保障更加有力。新增城镇就业8.8万人。在全省率先实行城镇医保报销按比例上不封顶制度,惠及95万参保群众;全面启动保险机构参与的新农合大病保险制度,260万农村群众从中受益。解决了22.8万农村群众和师生安全饮水问题。新开工保障房8409套,基本建成保障性住房8304套。市场物价基本稳定。全市居民消费价格同比上涨1.8%。八大类商品价格表现为“六升二降”,其中,食品类上涨3.5%,居住类上涨0.1%,衣着类上涨3.0%,烟酒及用品类下降1.0%,交通和通讯类下降0.3%。
二、一季度主要工作建议
认真贯彻落实市委经济工作会议精神,确保全年工作开好局、起好步,2015年第一季度要重点抓好十项重点工作。
(一)加强经济运行调节调控。一是加强经济运行监测。坚持每月召开一次经济运行分析联席会议,认真研究解决经济增速放缓、财政增收下行压力增大、房地产市场不景气、金融风险防控形势复杂等新常态下出现的新问题。加大对经济形势的监测频度和分析深度,完善协调服务机制,及时提出更具针对性的对策措施,防止苗头性、局部性问题演变成趋势性、全局性问题。二是着力稳定工业经济运行。完善工业经济运行预测监测平台,建立市(县)工业经济运行监测分析机制,不断提高数据质量和时效。坚持运行月报及季度分析报告制度,建立重点企业定期例会和调研机制,每月召开一次重点企业生产经营情况座谈会,建立多方分析机制,切实做好形势预判和政策措施储备。重点做好电解铝、化工、煤炭等困难行业的监测力度,制定完善有针对性的政策措施,以转型促解困。做好煤电油气运保障工作,确保企业有效需求。三是保障“双节”期间市场供应。完善肉、菜等重点商品储备制度,加强粮油等重要商品市场监测和购销调运,保证市场平稳运行。建立健全商品调控应急机制,严厉打击哄抬物价、欺行霸市、制售假冒伪劣商品等不法行为,确保节日市场供应和食品安全。四是抓好经济转型工作。广泛开展调查,深入研究经济转型示范市重大问题,保障经济平稳运行。认真做好资源枯竭城市转型工作,争取在绩效评价考核工作中取得良好成绩。
(二)深化重点领域改革。一是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深入推进全省行政审批标准化试点市建设,全面公开权力清单、责任清单,努力在精简行政审批事项、推行并联审批制度上实现更大突破,最大程度压缩审批时限,创造焦作效率,打造焦作品牌,力争走在全省前列。二是深化国有企业改革。启动国有资本投资公司试点和国有企业负责人薪酬制度改革,做好混合所有制经济、市场化选聘职业经理人试点工作。三是深化财政体制改革。完善政府预算体系,规范政府债务管理,建立全面规范、公开透明的现代预算制度。完善规范市、县(市)区财政管理体制,理顺市级、县级财税管理关系,调动地方发展的积极性。深入开展综合治税,堵塞税收征管漏洞,提高财政精细化管理水平。四是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加快推进国家义务教育均衡发展试点市创建,深入推进国家级教育信息化区域综合试点建设,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大力发展民办教育。五是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加快医疗联合体建设,深入推进县级公立医院、医保支付方式、全科医生执业方式和服务模式改革,探索开展城市公立医院改革。六是深化农村改革。加快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确权颁证,全面启动推进试点工作,搞好农村产权交易平台建设。坚持土地公有制性质不改变、耕地红线不突破、农民利益不受损三条底线,开展农村宅基地有偿退出、农村经营主体金融授信、农业大灾风险补偿等改革工作,稳妥推进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农村集体产权制度、农村宅基地制度改革试点,显化农民财产权。
(三)提升对外开放水平。一是着力招大引强。在装备制造、现代循环化工、汽车及零部件、铝精深加工、生物医药、新材料等6个重点产业开展产业招商,集群式引进项目。加强与中国电子科技集团、南车集团等知名企业深度对接,力争成功合作一批项目。突出推动电子商务招商,制定“百强电商进焦作”招商引资专项行动计划,促进阿里巴巴、慧聪网等第三方大平台建设“焦作产业带”、“焦作特色馆”,加快电商产业园建设,保障知名电商尽快落地,促进我市工商企业快速全面“触电”。二是积极扩大进出口。继续做大做强我市皮毛、汽车零部件出口基地,争创国家级出口基地,支持符合条件的产业集聚区申报各类省级出口基地,支持市示范区创建省级服务外包示范园区。努力扩大机电产品、高新技术产品出口。三是完善对外开放平台。开工建设通港物流园区三期工程,加快综合保税区基础设施建设。继续做好焦作综合保税区申报工作。加强与天津港、连云港等港口合作,建立口岸大通关通道。四是扩大开放领域。加快推进城乡基础设施建设开放,深入推进医疗、教育、养老等社会事业领域对外开放,持续推进农业领域开放,吸引更多民间资本,用市场杠杆撬动资金、人才等各种要素,推动资源优化配置和要素顺畅流动,提升开放型经济规模和效益。
(四)持之以恒抓好项目建设。一是坚定不移推动十大建设。尽快制定铁路、公路、能源等年度十大建设专项行动计划。铁路方面,完成焦作车站南站房建设任务,力争郑焦城际铁路尽快投入运营,加快推进郑太客运专线太焦段前期工作。公路方面,协调推进国道G234焦作至荥阳黄河大桥及连接线项目建设,完成郑常线一级公路等项目建设。能源方面,力争丹河电厂异地扩建2×100万千瓦机组项目开工建设,龙源电厂2号机组、焦作电厂1号2号机组投产发电。城市水系方面,完成影视湖二期、龙寺圆融水库、大沙河带状湿地二期和新河源头治理、东湖及灵泉湖等工程,推进孤山湖水库项目建设,加快中小河流治理、病险水库加固工程。信息化方面,培育市级以上“两化融合示范企业”12家,加快“宽带焦作”建设和产业集聚区内光纤网、移动通信网和无线局域网的优化。二是加快省市重点项目建设。初步申报省重点项目50个,项目总投资814.9亿元,当年计划投资208.7亿元。初步安排市重点项目188个,总投资1249.6亿元,当年计划投资363.2亿元。按照“七个一”工作法的要求,在完善省重点项目市级领导联系分包责任制、市重点项目目标管理责任制的基础上,强化联审联批、督导协调、观摩点评、媒体通报、氛围营造、责任考核,省市重点项目力争实现新开工项目百分之百开工、竣工项目百分之百竣工、投资计划百分之百完成。三是加强项目谋划。认真研究中央、省资金重点投向,有针对性地包装项目,努力使更多的项目进入中央投资项目库,力争争取上级资金超过全省平均水平。结合省实施扩大有效投资“双十”计划,争取筛选、推荐更多重大项目纳入省“双十”计划。围绕“十三五”规划编制,抓紧谋划一批事关焦作长远发展的大项目好项目,充实完善项目库,形成项目滚动实施、批次推进新格局。四是加强资金保障。继续开展融资对接信息系统平台培训推广工作,让更多企业了解使用,帮助企业解决融资难问题。选择一批具有稳定收益的基础设施和社会事业示范项目,通过PPP模式吸引民间资本参与建设和运营。推动设立融资性担保公司,利用中小企业应急转贷平台集聚社会资本,继续扩大中小企业流资过渡基金规模,争取为企业提供资金支持超过10亿元。
(五)加快工业转型升级。一是推进重点工业项目建设。坚持市五大班子领导分包十大产业工作机制,加快推进100个重大项目建设,总投资655亿元,2015年力争完成投资170亿元。围绕国家新型工业化示范基地建设,重点推进河南正旭航空航天3D打印焦作基地、厦工机械产业园二期等项目;围绕壮大国家汽车零部件特色产业基地规模,重点推进风神轮胎高性能轿车子午胎等项目;围绕打造国家循环经济化工基地,重点推进佰利联年产20万吨氯化法钛白粉等项目;围绕加快新能源产业发展,重点推进多氟多与英利集团合作等项目,积极推进多氟多发展新能源汽车产业,力争取得实质性进展;围绕加快食品工业发展,重点推进蒙牛乳业纯甄酸奶生产线等项目;围绕拉长铝工业链条,重点加快奋安铝业新型高端铝型材等项目。同时,加快推进生物医药、新材料、节能环保、电子信息等新兴产业项目。二是加强产业集聚区建设。全市产业集聚区完成固定资产投资1230亿元,规模以上工业实现主营业务收入3100亿元。示范区产业集聚区新开工十亿元以上项目24个,完成投资120亿元以上;2014年度十亿元以上项目全部建成投产。两家以上产业集聚区进入全省“十强”、“十快”行列。沁阳、武陟晋级为二星级产业集聚区,温县、修武、市工业产业集聚区晋级为一星级产业集聚区。加快推进产业集聚区机构套合工作,支持符合条件的特色专业园区晋升为产业集聚区。三是推进企业进入多层次资本市场。加强上市(挂牌)后备企业指导服务,再上市(挂牌)一批企业,力争更多企业通过资本市场做大做强。
(六)提升科技创新能力。一是加快创新平台建设。依托中科院科技转移转化中心、中关村科技成果转化基地,建设运营好焦作科技大市场,打造全省科技资源集聚的新平台、科技创新创业的新高地。新建一批工程技术中心、院士工作站和重点实验室,推进河南理工大学科技园建设。二是加强科技开放合作。引进一批科技成果,加快成果转化,把创新成果变成实实在在的产业活动和现实生产力;引进一批高科技项目,带动产业技术水平提升;支持企业与行业龙头、科研院所、高等院校等组建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提升自主创新能力。同时,推进名牌带动、标准引领和质量创新工作,提升企业市场竞争力。三是完善创新体制机制。发挥财政资金撬动作用和放大效应,实施好创新券和科技贷款贴息等制度,鼓励引导企业加大科技投入、提升创新能力。探索成立服务科技创新融资的银行专门机构,创新实施知识产权质押贷款制度,着力解决科技型中小企业融资问题。帮助高科技企业扫清发展障碍,迅速做大做强,打造焦作经济升级版。
(七)科学推进新型城镇化。一是完善新型城镇化政策体系。出台《焦作市科学推进新型城镇化实施方案》。推广孟州城镇化建设经验,把握关键环节,突出改革创新,着力解决好就业、安居、就学、社会保障、户籍等突出问题,建立健全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推进机制。加快实施“14820”城镇规划建设(1个核心城市,4个城市组团,8个功能区,20个中心镇),全面完成六县(市)新农村建设规划编制。二是增强城镇综合承载能力。加快推进南太行绕城高速前期工作,力争开工。完成中原路扩宽改造、龙源路、文汇路等3条道路续建工程;开工建设解放路、中原路等6条道路新建工程和人民路等道路大修工程。完成第三批53条背街小巷整治任务。完善中心城市供排水、燃气、供暖、公共交通等基础设施,全面完成东区热电机组和龙源电厂配套供热管网建设。三是扎实推进保障性住房建设。确保年内开工建设6386套、基本建成5000套。强化住房牵动作用,抓好新市民社区建设试点工作,着力解决城镇贫困家庭和农村转移人口住房问题。四是推进新型城镇化试点建设。继续推进孟州市申报省新型城镇化综合试点工作,启动温县赵堡镇、沁阳西向镇、修武七贤镇、武陟詹店镇、孟州南庄镇加快开展新型城镇化试点工作。
(八)提高农业现代化水平。一是抓好冬春农田管理。加强农情调度,因苗制宜,科学分类指导,加强预测预报,制定应急预案,重点防范低温冻害、干旱等突发性天气事件。加强小麦田间管理,确保小麦壮苗越冬。加强农资市场监管,保障主要农资供应。二是推进高标准粮田建设。扎实做好高标准粮田“百千万”工程,新建高标准粮田20万亩,全市高标准粮田面积达到130万亩。发展节水灌溉面积6万亩,治理水土流失面积36平方公里。三是发展农业产业化集群。重点支持6个国家级、39个省级、125个市级龙头企业发展壮大。2015年,农业产业化集群销售收入达到600亿元,规模以上农产品加工企业销售收入、利税增长5%以上。抓好沿黄奶业发展,把沿黄区域建成我省重要的绿色奶业生产加工基地;加快肉牛肉羊产业发展,建成全省优质肉牛肉羊生产加工核心区。四是推进都市生态农业发展工程。着力打造以城区为中心的半小时都市生态农业圈,建设都市生态农业园区3个。
(九)加快服务业转型升级。一是扎实推进“两区”建设。商务中心区全面启动高压走廊、村庄、企事业单位搬迁工作,做好商务中心区内交通、市政工程、新河治理等专项规划的编制工作,完成商务中心区内土地收储、整理工作,加快推进商务中心区内道路、供排水、供电、供热、供气等基础设施建设。特色商业区在品牌集聚、业态创新、管理服务等方面打造亮点、寻求突破,推进解放区恒桥新生活服务广场、马村区鸿运国际商贸城、温县太极影视万象城等特色商业区内项目建设,力争1—2个特色商业区进入全省“十强”“十快”序列。二是积极培育电子商务。重点推进北斗智能交通物联网、浪潮集团云计算中心、银江智慧城市智慧医疗及交通等已签约项目建设,形成新的经济增长点。完善市电商产业园一期功能、开工二期建设,推进云计算、大数据和物联网建设,完善健全物流配送体系,积极引进国内外电商龙头,协调中国网库的“焦作电商谷”、银客网的“互联网金融服务”等电商项目尽快入驻。加快与健康谷公司合作,推动中韩跨境电子商务产业园、北斗智能交通物流电商项目,打造国内最大智能交通物流电商平台,力争使我市电商发展率先在全省实现重大突破。三是健全现代物流体系。积极支持投资56亿元的焦西物流园、投资近100亿元的河南(武陟)国家干线铁路公路物流港等现代物流项目落地焦作,推进与电子商务快速发展相适应的现代物流配送体系建设。四是加快文化旅游业发展。完善城市旅游公共服务功能,创建国家级旅游服务综合标准化示范市。加快云台山旅游股份有限公司上市步伐。推动太极拳申报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引进社会力量进行市场化运作,谋划筹建太极文化大学,加快开发太极文化产业,推动品牌效应向经济效益转化。依托太极文化、山水旅游、四大怀药等优势,充分发挥社会力量的主体作用,谋划发展以养生、养老为主的大健康产业。
(十)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一是拟定实施好“十项重点民生工程”。坚持尽力而为、量力而行,集中财力,解决一批最直接、最现实、最迫切的民生问题,促进民生改善。二是加快发展社会事业。调整优化中小学布局,实施农村中小学标准化项目建设,建成一批城区中小学幼儿园,积极推进职教园区二期建设。统筹推进焦作大学、焦作师专升本工作,支持河南理工大学加快发展。积极推进医疗卫生项目建设,加强基层医疗人才培养和医疗卫生机构标准化建设。办好第八届国际太极拳交流大赛,创建全省全民健身示范市。三是千方百计扩大城乡就业。抓好城乡重点群体就业,深入实施全民技能振兴工程,加大职业技能培训和创业培训力度,更好发挥市场在促进就业中的作用,用创业带动就业,促进高质量就业创业。四是提高社会保障水平。重点加强城乡低保救助,切实抓好临时救助和商业保险医疗救助工作。制定城镇居民大病医疗保险办法,全面落实城镇医保按比例报销上不封顶制度。完善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制度,加快实施职工大额补充医疗保险即时结算制度。五是切实加强生态建设。加快创建国家森林城市步伐,重点推进生态廊道绿化、森林公园体系建设,力争完成造林11万亩,森林覆盖率达到30.7%。继续开展蓝天工程行动,落实工业大气污染综合治理等5个方面29项主要防治措施,改善环境空气质量。继续开展碧水工程和“清水利剑”专项行动,组织非工业园区废水排放企业提标改造、污水处理厂及配套管网建设等专项行动,改善流域水环境质量。六是维护社会和谐稳定。深入推进依法行政,建设法治政府。加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建设平安焦作。严格落实安全生产责任体系,切实加强安全监管,保持安全生产形势稳定。健全完善食品药品监管体系,保障食品药品安全。严厉打击和处置非法集资,积极防范和化解金融风险。积极做好信访稳定工作,落实领导干部接访制度,开展信访隐患排查化解工作。组织好春节前的走访慰问活动等,确保人民群众度过一个安乐祥和的节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