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3月,焦作市被国务院列入全国首批12个资源枯竭城市名单。一年多来,我市紧紧抓住被列为全国首批资源枯竭型城市的重大机遇,认真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积极推进经济结构调整和发展方式转变,大力发展接续替代产业,培育优势特色经济,强力推进资源枯竭城市转型,取得了新的进展。
一、以科学规划为指导,明确发展思路
为推动接替产业的发展,我市坚持规划先行,先后组织专门力量编制完成了《焦作市资源枯竭型城市转型规划》、以及《工业结构升级专项规划》、《工业战略支撑产业发展规划》,初步确立了“强力实施 ‘164’工程,加快发展接续替代产业”的发展思路,即加快建立1个优质、高效、生态的现代农业发展体系;发展壮大6大战略支撑产业——生物产业、铝工业、煤盐联合化工、汽车及零部件、装备工业和农副产品加工业;做强做大4大服务业——旅游业、文化产业、现代物流业和金融服务业。目前,我市正在推进《服务业发展规划》、《现代物流业发展规划》的编制工作。
二、以战略支撑产业为依托,调优存量结构
在统筹考虑焦作的产业基础、资源及目标约束和上级产业发展重点的基础上,我市确立了六大工业战略支撑产业的发展思路,并以此为依托推进存量结构的优化。一是建设铝工业基地。我市是国家确定的豫北铝工业基地的重要组成部分,已形成万方铝工业园、中铝工业园和沁澳铝工业园等三个工业园区,具备200万吨氧化铝、55万吨电解铝的生产能力,并且建设了炭素、氟化铝配套产业,2008年,铝工业实现增加值43.9亿元,主营业务收入181.1亿元。二是建设汽车及零部件基地。我市是河南省汽车及零部件五大产业集群之一,目前已形成中轴轴类件及凸轮轴工业园、中内配气缸套工业园、风神轮胎工业园、武陟龙源专用车工业园、沁阳电动车工业园和以ABS为主的汽车电子工业园,2008年实现增加值36.1亿元。三是建设中部地区煤盐联合化工产业基地。我市是河南省重要的盐化工产业基地之一,目前已形成昊华宇航工业园、金山化工工业园,正在建设沁北昊华工业园。以煤盐化工为主的化学工业是我市支柱产业之一,形成离子膜烧碱产能40万吨、PVC产能40万吨,纯碱产能30万吨,2008年实现增加值60.9亿元。四是建设装备工业基地。我市以矿山机械、粮油机械、造纸机械等为主的装备工业在全省乃至全国占有一定地位,已初步形成一批特色和优势行业名牌优势产品。目前,已建成造纸机械工业园,正在建设厦工工程机械工业园。焦作制动器股份有限公司“金箍”牌工业制动器和焦作铁路电缆工厂铁路用信号电缆产销位均居国内第一,涌现出河南平原光电有限公司等一批骨干企业。2008年实现增加值94.7亿元。五是建设农产品加工业基地。我市农产品加工业具有比较优势,目前已建成蒙牛工业园、温县调料工业园、陶封食品工业园和造纸工业园,正在规划建设四大怀药工业园,园区总占地面积10平方公里。2008年实现增加值143.8亿元。六是建设生物产业基地。焦作市生物产业基础较好,初步形成了由酶法生产医药中间体、疫苗及诊断试剂、四大怀药深加工、生物农药、乙醇等产品生产者构成的生物产业群体。目前已初步形成健康元生物医药工业园和广济生物工业园。2008年实现增加值近20亿元。
三、以新兴行业为突破,做大增量规模
在发展接替产业中,我市还始终注意培育新兴行业,以实现增量的突破。一是大力培育风电装备、新材料、光电、光伏四大新兴产业。风电装备产业方面,培育了天创、华宝、名都等10余家骨干企业,推进了焦作瑞塞尔年产3.6万台兆瓦级风电偏航制动器、天创风电年产200套兆瓦级风电整机和500套控制系统等一批重大项目建设,开发了风叶、风电制动以及风电整机等产品。新材料产业方面,培育了卓立烫印、飞孟金刚石、大地合金、裕华玻璃等10余家骨干企业,推进了年产15亿平方米的热转移碳带和1亿平方米的热升华碳带、年产1000吨纳米陶瓷结构件、大地合金金属粉末超硬材料等一批项目,开发了太阳能电池封装玻璃、烫印材料、超硬材料、新能源和节能材料、信息功能材料和纳米材料等为主的新材料产品体系,其中卓立烫印材料有限公司热转印工艺填补国内空白,产品国内市场占有率超过40%。光伏产业方面,培育了天利新能源、思可达、合晶科技等20余家重点企业,推进了年产1000万平方米太阳能电池EVA胶膜、年产400万平方米的太阳能电池导电玻璃等项目建设。光电产业方面,规模以上光电企业已发展到20余家,其中销售收入超亿元企业10家,积极推进了中国兵器工业焦作光电产业园(总投资达12亿元,建成后销售收入可达35亿元)项目8月份开工建设。二是加快发展旅游产业,带动第三产业全面发展。深入贯彻“旅游立市”战略,着力打造“焦作山水、太极圣地”两个世界级品牌,重点开发建设了以云台山为代表的“五大景区、十大景点”,云台山风景区成为首批国家5A级旅游区、全国文明风景旅游区,神农山、青天河景区成为国家4A级旅游区、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2009年上半年全市共接待国内外游客822.2万人次,实现门票收入2.3亿元,旅游综合收入达61.7亿元,同比分别增长了22%、17.7%、18.6%。旅游业的快速发展拉长了产业链条,带动了餐饮、购物、娱乐等传统服务业和物流、社区服务等新型服务业的发展。
四、以项目建设为中心,提升发展质量
我市始终把项目建设摆在产业转型的中心位置来谋划和推进,将其作为提升发展质量的第一抓手。一是加快实施一批重点项目。按照“竞争性最强、成长性最好、关联度最高”的要求,筛选和确定省市重点项目。2006以来,共实施重点项目392个,项目总投资达1322.6亿元;结构调整项目179个,项目总投资350.9亿元。其中厦工机械年产15000台工程机械一期工程、卓立烫印木纹转印膜、风神轮胎年产15万套工程子午胎、广济药业年产5000吨核黄素、焦作西500千伏变电站等一大批项目相继竣工投产。二是狠抓了一批新开工项目。把新开工项目作为项目工作的重中之重,通过开展集中奠基、登报公示、观摩点评等形式,督促加快项目前期工作进度,推动郑焦城际铁路(总投资113亿元)、龙源电厂(总投资47.6亿元)、中轴年产1万辆专用车(总投资1.5亿元)等一批重大项目在今年开工建设。三是谋划了一批重大项目。按照产业结构升级和发展方式转变的要求,围绕国家十大重点产业调整振兴规划和资源枯竭城市转型等重点方向,着重以铝、汽车及零部件、煤盐联合化工、装备制造、农副产品深加工和生物产业等六大战略支撑产业和风电装备、新材料、光伏、光电等四大新兴产业为主线,以产业链的延伸、提升为重点,谋划一批科技含量高、成长性好、市场前景广的项目。目前,我市已谋划各类重大项目465个,总投资1816亿元。四是完善项目建设推进机制。坚持市重大项目建设联席会议、重点项目协调推进、联审联批等制度,及时协调解决项目建设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推行重点项目建设外部环境监督卡和建设联系卡制度,严禁到项目建设单位乱检查、乱收费、乱摊派,进一步优化重点项目建设环境。
五、以平台建设为保障,夯实转型基础
我市在发展接续替代产业的过程中,始终注意致力于构建有效的转型平台,推动产业规模和经济总量的扩张。一是打造产业集聚平台。按照整合资源、提升功能、强化特色、增强竞争力的要求,我市先后规划建设了9个产业集聚区,总面积达135.44平方公里,其中焦作经济技术产业集聚区(含焦作经济开发区)等8个产业集聚区被列入了全省175个重点产业集聚区名单。目前产业集聚区的要素集聚效应已经初步显现,截至2008年底,9个工业集聚区进驻企业达到916家,实现产值555.93亿元,占全市工业产值的比重约为30%。二是打造投融资平台。整合组建了市投资集团,注册资金90亿元,总资产达100多亿元。目前,已与中国平安资产管理公司签订100亿元的战略框架合作协议,与11家银行签署金融合作协议金额355亿元。发展了22家中小企业担保公司,并将市担保公司注册资本金由1.27亿元扩大到5亿元,一跃成为河南省规模最大的政策性担保公司。三是打造自主创新平台。加快建设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引导鼓励企业加大科技创新投入力度,高标准新建一批国家级、省级和市级企业研发中心。截止2008年底,我市拥有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1家、省级工程实验室1家、省级企业研发中心59家,高新技术企业达到95家,全年完成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129.1亿元,占全市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的比重达到23.3%,同比提高3.2个百分点。四是打造发展环境平台。在打造“硬”环境的同时,着力建设“软”环境。通过不断深化“效能革命”,强力推行“首问负责制”、“限时办结制”等措施,为外来投资者提供全方位、全过程的“保姆式”、“一站式”服务,营造成本低、回报快、效率高、服务优、信誉好、执法公的投资环境。环境的改善,增强了对外来投资的吸引力,先后引进了蒙牛乳业、健康元、厦工股份、广济药业、中国昊华集团、韩国科林公司、美国多尔克司公司等大型企业集团来我市投资兴业或合作办厂。
虽然我市在发展接替产业、推进资源枯竭城市转型方面进行了一些探索,但是我市的产业结构仍然存在初粗加工的资源性产业比重过大、自主创新能力不强、节能减排压力较重、就业容量不足等问题,发展接替产业“任重而道远”,需要我们付出更多的艰辛和更大的努力。
(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