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经济运行基本情况
(一)主导产业运行平稳。7月份,全市规上工业同比增长7.2%,低于全省平均水平(7.6%)0.4个百分点,位居全省第13位。1—7月份,全市规上工业同比增长7.4%,低于全省平均水平(8.0%)0.6个百分点,位居全省第13位。十大产业拉动明显。全市十大产业增加值同比增长8.0%,高于全市平均水平0.6个百分点,拉动全市规上工业增长5.1个百分点,对规上工业增长的贡献率达68.8%。分行业看,保持增长的行业增多。全市38个行业大类中有26个行业同比保持增长,行业增长面达到68.4%。高技术产业快速增长。1—7月份,全市高技术产业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12.2%,高于全市平均增速4.8个百分点。文化旅游业快速发展。1—7月份,全市各景区共接待游客2526.93万人次,同比增长11.7%;门票收入67503.94万元,同比增长11.51%;综合收入202.55亿元,同比增长13.54%。消费品市场平稳运行。1—7月份,全市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389.4亿元,居全省第13位,同比增长11.3%,比1—6月份提高0.1个百分点,居全省第12位。
(二)投资需求稳步增长。1—7月份,全市固定资产投资1140.5亿元,居全省第5位,同比增长14.5%,比1—6月份提高0.3个百分点;增速居全省第11位。重点项目进展顺利。1—7月份,31个省重点项目完成投资84.76亿元,占年度计划投资的67.6%;181个市重点项目完成投资264亿元,占年度计划的86.6%。246个“1816”投资促进计划项目已开工241个,开工率97.97%;已完成投资325.2亿元,占全年计划投资的82.53%。220个中央预算内投资项目完成投资5.57亿元,投资完成率62.95%。工业投资较快增长。1—7月份,全市工业投资766.2亿元,同比增长17.3%,比1—6月份(17.1%)提高0.2个百分点。第三产业投资增速回升。1—7月份,全市第三产业投资344.0亿元,同比增长7.7%,比1—6月份(7.2%)提高0.5个百分点。改建技改投资大幅增长。1—7月份,全市改建和技术改造完成投资48.2亿元,比重比去年同期提高1.6个百分点,同比增长85.0%,比2015年(5.2%)提高79.8个百分点。高耗能行业投资下降。1—7月份,全市六大高耗能产业完成投资174.6亿元,占工业投资比重比去年同期回落3.2个百分点,同比增长—5.1%,延续了下降态势。
(三)财税收支稳定增长。1—7月份,全市一般公共预算收入71.2亿元,居全省第10位,增长10.0%,居全省第12位。其中,市本级(含示范区)完成23.15亿元,下降3%;四城区完成11.42亿元,增长11.3%;六县市完成36.65亿元,增长19.8%。税收收入完成44.3亿元,税收收入规模居全省第11位,增长4.7%,增速居全省第14位。税收占一般公共预算收入的比重为62.2%,居全省第17位。全市一般公共预算支出完成122.38亿元,同比增长14%,为调整预算数的61.4%,超时间进度3.1个百分点。
金融稳步增长。7月份末,全市金融机构各项存款余额为1619.1亿元,比年初增加175.1亿元。其中,住户存款余额1010.5亿元,比年初增加75.2 亿元。各项贷款余额1033.3亿元,比年初增加88.7亿元。
(四)对外开放稳步推进。全市新引进市外境内项目661个,投资总额1371.1亿元,合同市外境内资金总额1363.4亿元,分别增长29.9%、84.8%、91.2%;实际到位市外境内资金875.1亿元(含往年项目今年到资,下同)、增长3.5%,其中,新引进省外境内项目337个,居全省第1位;合同利用省外境内资金800.1亿元、居全省第5位,增长177.3%;实际到位省外境内资金339.6亿元、居全省第3位,增长6.9%、居全省第6位,
全市进出口完成11.5亿美元、居全省第2位,占省定目标22亿美元的52.3%,下降5.5%、居全省第7位。其中,出口完成8.3亿美元、居全省第4位,下降7.6%、居全省第9位;进口完成3.2亿美元、居全省第4位,增长0.3%、居全省第4位。
(五)就业形势保持稳定。1—7月份,全市城镇新增就业4.89万人,完成年度目标的81.6%,同比增长2.7%;全市新增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2.16万人,完成年度目标的108%,同比增长20%;全市新增发放创业担保贷款4.87亿元,完成年度目标的162.3%,同比增长40.8%;全市技能培训7.9万人,完成年度目标的79%,同比增长1.7%。
(六)市场物价基本稳定。1—7月份,全市居民消费价格同比上涨1.6%。八大类商品价格表现为“六升一平一降”,其中:食品烟酒类上涨4.5%,衣着类上涨0.9%,生活用品及服务类上涨0.2%,医疗保健类上涨0.4%,其他用品和服务类上涨2.0%,教育文化和娱乐类上涨0.9%;居住类持平,交通和通信类下降0.6%。
二、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主要经济指标增速不高。与年度目标比,固定资产投资增速(14.5%)低于年度目标(16%)1.5个百分点,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速(11.3%)低于年度目标(12%)0.7个百分点,进出口总值增速(—5.5%)低于年度目标(5%)10.5个百分点。与全省平均水平比,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长7.4%,低于全省平均(8%)0.6个百分点,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11.3%;低于全省平均(11.5%)0.2个百分点;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增长10%,低于全省平均(12.1%)2.1个百分点。
(二)财税收入增速持续回落。1—7月份,全市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增长10%,增速较一季度、上半年分别回落0.2个和2.2个百分点。其中7月份当月,受营改增试点全面推开和上年当月增幅较高(31.3%)等因素影响,全市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当月增幅由正转负,同比下降2.1%。全市税收收入增长4.7%,增速较一季度、上半年分别回落17.6个和4.1个百分点;7月份当月,税收收入同比下降14.9%,国内增值税、城市建设维护税、印花税、车船税、耕地占用税、契税分别下降7.8%、25.8%、7.8%、4.4%、79.3%、56.1%。
(三)工业下行压力依然较大。工业税收低位运行。全市全口径工业税收完成29.85亿元,同比增长1.3%,占全口径税收比重为40.6%,较去年同期下降2.3个百分点。分行业看,煤炭行业下降30.9%,橡胶和塑料制品下降43.7%。企业效益低位徘徊。1—6月份,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主营业务收入2524.5亿元,同比增长3.4%,低于全省平均水平1.8个百分点,居全省第15位。双“50”企业实现主营业务收入640.3亿元,同比下降8%;实现利润34.3亿元,同比下降2.8%,有38家处于亏损状态。用电量继续回落。全市全社会用电量完成122.5亿千瓦时,同比下降1.2%,降幅比上月扩大1.1个百分点;其中工业用电量完成99.7亿千瓦时,同比下降3.5%,降幅比上月扩大1.3个百分点。
(四)重大项目数量持续减少。从在建项目看,1—7月份,全市在建651个,比去年同期减少147个;其中,亿元以上项目394个,比去年同期减少64个;10亿元以上项目40个,比去年同期减少10个;工业项目402个,比去年同期减少107个。从新开工项目看,1—7月份,全市新开工项目351个,比去年同期减少56个;其中,工业项目219个,比去年同期减少26个。
三、下步重点工作建议
继续强力实施创新驱动战略、开放带动战略、生态立市战略,持续把稳增长、保态势作为事关全局的突出任务,紧紧抓住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这条主线,围绕“三去一降一补”五大任务,扩大有效投资,促进企业提质增效,保持全市经济平稳健康运行态势,全力完成年初制定的各项目标任务。
(一)依托城市建设,扩大有效投资。一是抓好棚户区(城中村)改造。按照“市级主导、区级实施、市场运作、统筹规划”的原则,完善配套政策,积极筹措资金,确保下半年启动实施一批改造项目。二是抓好市政设施建设。规划建设环城道路、主次干道,完善供水、供暖、供气设施。协调推进规划选址和征地拆迁等相关工作,开工建设南水北调府城水厂一期。编制南水北调城区段综合改造控制性详细规划,完善设计方案,建设安置用房,确保明年春季开工建设。三是完善综合交通体系。配合做好太焦高铁建设,力争9月份开工;加快火车站南广场建设,开工建设南站房,推进焦济洛铁路前期工作,尽快启动新焦联络线、北站搬迁等项目前期工作。加快武云高速及修武至焦作、武陟马营至博爱小中里两条一级公路建设,确保全面建成通车。科学组织国道 234焦作至荥阳黄河大桥及连接线项目,迅速掀起施工高潮;加快推进孟州至偃师黄河大桥及连接线项目前期工作,力争11月份启动征迁;加快南太行绕城高速路线方案变更等前期工作进度,争取早日开工。谋划推进沿黄公路项目前期工作。四是统筹推进城区水环境治理。以省级海绵城市建设试点市为载体,建设好地下综合管廊和雨污管网设施,进行易涝点改造,解决防洪安全等问题。抓好黑臭水体整治,尽快实现城市“河道清洁、河水清澈、河岸美丽”目标。
(二)狠抓项目建设,增强发展后劲。坚持对重点项目和“三区”建设半月一例会、一月一督导、两月一汇报、一季一观摩。一是抓重点。盯紧31个省重点、175个市重点项目、246个省“1816”投资项目、221个中央预算内投资项目及中央专项建设基金项目,建立健全《重点项目建设进度台帐》、《重点项目联审联批工作台帐》和《重点项目推进例会问题台帐》,对照目标推进落实,全力以赴上项目、扩投资。二是提效率。对重点项目试行模拟审批、完善并联审批,加快在线审批,提高项目审批效率。三是重督导。对重点项目和“三区”建设实行季度观摩评比与年终综合考评相结合的办法,加强督导考核。认真排查集中开工项目,防止出现假开工现象,督促加快项目进度,切实形成实物工程量。四是争支持。尽早启动2017年省重点项目的筛选工作,力争有更多的项目纳入省重点项目管理。
(三)紧抓工业运行,提质量增效益。一是抓企业服务。突出精准服务、精准指导、精准施策、精准帮扶,对目前面临困难较多的铝工业、煤炭能源、煤盐联合化工等传统行业进行点对点帮扶,做好万方铝业等企业灾后帮扶工作,促其稳产达产、解困突围。认真落实省降成本专项行动50条意见,着力在税负、融资、物流费用等10个领域降低企业生产经营成本,认真开展“政策落实进千企”活动。二是推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大力推进“443”产业提升发展,加快发展高端装备制造、汽车及零部件、现代化工、食品4个优势产业,打造千亿级产业集群;尽快将生物、新材料、电子信息和新能源等4个新兴产业打造成新的支柱产业;加快推进铝、能源和轻工等3个传统产业提质增效、上档升级。以企业技术改造为重点,推进110个投资超千万转型升级重点工业项目。三是实施“121”龙头骨干企业培育工程。立足“双50”企业,尽快出台《加快培育大企业集团的实施意见》,集中政策、集中要素、集中精力,支持企业间战略合作和跨行业、跨区域兼并重组,提高风神轮胎、佰利联、多氟多等龙头骨干企业规模化、集约化经营水平。四是全面贯彻工业发展28条意见。重点做好降低土地使用税、市级规划权限下放等各项优惠政策的落实。五是抓金融服务效率提升。尽快发行9.4亿元的中小企业集合债券。加快启动和运营科技企业投资引导基金。推动市县担保联动,加快再担保机构发展。实施财政管理资金存储激励办法,将政府性资金的存放以及PPP项目、政府购买服务项目合作等与银行支持实体经济发展的效果挂钩,调动金融机构服务积极性。
(四)围绕重点行业,补服务业短板。旅游业方面。抓住我省在境外大力主推“功夫河南”机遇,打好“一山一拳”特色旅游牌,加大旅游宣传促销力度,加大焦作旅游的国际影响力。启动实施云台山文化旅游展演项目,大力发展全域旅游和休闲、度假、养生等新产品、新业态,推动旅游业从“门票经济”向“旅游经济”转变。电子商务方面。抢抓创建国家级电子商务示范基地机遇,加快推进通港物流园二期、德众跨境电商产业园二期工程建设,全面开展跨境电子商务综合试验区试点工作,力争创建1家国家示范企业(园区)、8家省级电子商务示范企业(园区)。金融业方面。实施好《2016年焦作市融资对接金融服务行动实施方案》,切实降低融资成本,缓解融资难,提升金融服务实体经济能力和水平,加快推进多层次资本市场建设,争取年内新增10家新三板挂牌企业,总数达到24家。物流业方面。落实好《焦作市加快2016年现代物流业发展行动计划》,积极融入“丝绸之路”物流联盟。主动对接郑州航空港,加快推进河南润格仓储物流、德众大罗塘国际农产品物流中心(一期)等项目建设,解决焦西物流园区、河南(武陟)国家干线公铁联运物流港项目前期问题,全力促进项目落地。房地产方面。认真落实我市房产新政15条意见,积极化解商品房库存。年内开工城市棚户区改造891套,基本建成2500套,确保完成省政府下达的保障房建设任务。
(五)紧盯薄弱环节,强化三农工作。抓好秋粮生产,开展秋粮高产创建活动,高标准建设一批万亩示范片、千亩示范方、百亩攻关田。优化农业产业结构,加大土地流转力度,实施农业产业化集群培育工程,提升12个省农业产业化集群发展质量,集群销售总收入达到650亿元。加快沁河下游治理、白龙潭抗旱水源工程等重点水利工程建设,发展节水灌溉面积6万亩,治理水土流失面积26平方公里。继续抓好农产品质量安全示范县创建工作,积极推行农业标准化生产。大力发展农业电子商务、都市生态农业等新业态,促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坚持“抓乡带村促县”精准扶贫,压实责任,传导压力,综合采用产业扶持、转移就业等精准帮扶措施,推进实施一村一场招聘会10万岗位送农村等专项行动计划,确保年底前实现3.2万贫困人口稳定脱贫,88个贫困村退出贫困序列。
(六)加大保障力度,切实改善民生。做好就业创业工作。持续推进全国公共就业人才服务标准化试点市、全国第二批百城技能振兴专项活动试点市等十个试点市建设,落实年度10万个就业岗位推荐、10万人次技能培训、万人创业、千名人才进焦作等九个专项行动计划,确保完成全市城镇新增就业6万人,新增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2万人的任务。发展社会事业。实施城镇义务教育学校扩容提质工程,重点推进韩公教育园区一期、映湖路小学、市示范性综合实践基地项目建设。实施职业教育攻坚二期工程,推进市技师学院新校区项目建设。持续推进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在实行城市公立医院药品零差率销售的基础上,协同推进其它核心配套改革。加快推进全社会信用体系建设,依法打击和处置非法集资,防范和消除各类风险隐患,确保社会和谐稳定。
(七)科学分析调度,稳定经济运行。一是紧盯市县经济社会发展考核指标,紧盯年初确定的计划指标,紧盯许昌、新乡等地市和全省主要指标增速,以天保月,以月保季,以季保年,全面完成省下达的控制类和公益类指标任务,努力争取发展类指标增速不低于全省平均水平。二是坚持经济运行分析和调度机制,密切关注经济形势变化,建立完善经济运行、金融运行、工业企业运营、环保监测等数据采集分析系统,加强对地区生产总值、工业、财税、进出口等指标运行情况监测,对每月数据进行深度解读,着重分析指标变化及原因、对比目标差距、全省排名以及可能对经济运行产生的影响等,对走势进行预测预判,及时出台稳定经济运行的解决措施和办法。三是强化责任落实,强化要素保障,明确目标、分解任务,确保按照时序进度推进各项工作,确保经济运行在合理区间,为完成我市全年目标提供有力支撑。
(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