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业是经济发展的基础,是居民收入的主渠道,是老百姓最为关心的话题之一。2018年,我市城镇新增就业人数再创新高:全市城镇新增就业7.55万人,完成年度目标的126.9%。全市城镇失业人员再就业2.15万人,完成年度目标的158.1%;全市就业困难人员就业0.79万人,完成年度目标的213.5%;新增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3.07万人,完成年度目标的204.7%;新增发放创业担保贷款4.94亿元,完成年度目标的149.7%。
去年以来,我市牢固确立“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和“统筹城乡、高质量就业”的理念,积极实施就业优先战略,着力破解企业招工难、群众找工作难、创业贷款难、农民工维权难等难题,努力让每个有劳动能力的群众都有参加工作的机会,让城乡居民口袋持续“鼓起来”;围绕经济转型对人才的需求,下大力气抓技能培训、岗位推荐、待遇兑现,引导劳动者到各类企业大显身手,同时也满足了企业的用工需求,为经济社会平稳健康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撑。
建立完善统筹城乡就业创业目标责任体系。我市始终坚持把抓好就业作为重要的政治任务,站在全面小康“不落一人”的高度,将就业纳入县(市)区目标考核体系,列入党政“一把手”工程;始终坚持把抓好就业作为最大的民生工程,每年都把“城镇新增就业”列入全市十大重点民生实事,采取一系列就业政策,让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不断增强;始终坚持把抓好就业作为经济和社会平稳健康发展的重要保障,围绕经济转型对人才的需求,下大力气抓技能培训、岗位推荐、待遇兑现等工作,引导劳动者到各类企业大显身手,同时也满足了企业的用工需求,为经济社会平稳健康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撑。
建立完善统筹城乡就业创业平台体系。在村一级,按照“八个统一”标准,在全市1826个行政村全部设立了人社服务站,将人社业务延伸至村、就业信息直通至村,构建了市、县、乡、村四级人社平台体系,初步破解了城乡就业创业不平等、不公平、不均衡的问题;在县、乡两级,开展标准化人社服务大厅建设,建设和命名了113家创业孵化基地;在市一级,建立了人才服务大厅、人力资源市场、失业人员就业创业服务中心、创业培训中心、高校毕业生就业服务中心,每周都举办招聘活动,日常招聘活动不间断。投资6.8亿元开工建设市技师学院新校区,设立人社就业创业网、微信公众号、在线直播平台、网上办事服务大厅。
建立完善统筹城乡就业创业政策体系。出台了促进就业创业工作的一系列政策措施,对高校毕业生、农民工等重点群体就业给予大力扶持;出台了“1+6”创新创业人才政策,设立人才“一站式”服务窗口和人才专员,为高层次人才发放“一卡通”,从资金资助、住房保障、医疗保障、配偶就业、子女入学等方面提供服务;对全市培育引进的两批41个创新创业人才(团队),给予扶持资金5650万元,激发了人才创新创业热情;出台农民工返乡创业示范乡镇、示范园区、示范项目三大评审认定办法,按照自主申报、评审、组织实施、考核的程序,每年认定一批市级农民工返乡创业示范乡镇、农民工返乡创业示范园区和优秀示范项目,对其分别奖励20万元、10万元、1万至10万元;完善全民技能振兴工程推进机制,每年举办一次全市技能大赛,对获奖者授予“五一劳动奖章”等称号并给予重奖,营造“学技能有奔头、当工人也光荣”的氛围;完善创业担保贷款办法,扩大贷款范围,降低贷款门槛,在市一级建设贷款综合服务大厅,并将贷款业务延伸至乡、村人社平台,提高了创业贷款效率。
建立完善统筹城乡就业创业服务体系。积极实施“年度十万个就业岗位推荐专项行动计划”,组织实施“就业援助月”“春风行动”“民营企业招聘周”“高校毕业生与产业集聚区对接招聘”等大型专场招聘活动。2018年10月20日,在河南理工大学举办了全国第六届大中城市联合招聘高校毕业生焦作巡回招聘活动,同步举办了我市“引才聚焦”人才政策发布会等活动,现场达成初步就业意向9230人。2018年10月,赴郑州参加河南招才引智创新发展大会,同时举办我市第七届海外英才中原行创新创业洽谈会,争取到人才项目67个。全市共举办281场专场招聘会,6477家企事业单位到场招聘,提供岗位15.6万个,完成年度提供岗位目标数的156%,17.8万余人现场参加招聘会,达成就业意向3.01万人。
为高校毕业生、农村劳动力、贫困劳动力等特殊群体做好就业服务工作。采取“招录进机关、招聘进事业、招工进企业、招募进基层”等措施,拓宽高校毕业生就业渠道,开展公益性岗位招聘大学生工作,每年接收高校毕业生1万人左右,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比较稳定;2018年在全省建成首家农民工综合服务中心,为农民工提供进城务工周转服务平台——“一元爱心公寓”,农民工只需每天缴纳1元钱就可以入住,还能免费参加培训、免费维权,帮助农民工度过进城务工最初的“缓冲期”;新增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3.07万人,完成年度目标的204.7%;实施贫困劳动力“一家一人转移就业扶贫工程”,通过开展一村一场招聘会10万个岗位送农村活动,建立扶贫转移就业基地、扶贫培训基地和扶贫车间,促进贫困劳动力家庭至少实现一人就业。截至去年12月底,我市23179名建档立卡贫困劳动力实现就业。(综合科)
(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