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更好配置土地、劳动力、资本、技术等生产要素,实现“1+1>2”的优化效应?作为我省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战略突破口,各地产业集聚区建设发展态势引人关注。
在杞县产业集聚区,今年3月初才开工、投资15亿元的东磁新能源有限公司,目前厂房建设已全面展开;在洛宁产业集聚区,总投资4000万元的富宁木业有限责任公司二期工程正在加紧施工,该工程今年5月全部建成投产后,产品全部出口。
“为了力促集聚区建设提速,今年省政府又出台了一系列激励政策和措施。”省发改委有关负责人透露,经过实地调研和严格审批,目前全省已确定首批180个产业集聚区,这些集聚区将在土地、供电、融资、税收、人才引进等多方面享受优惠政策。来自省发改委的最新数据表明,今年前2个月,全省180个产业集聚区完成投资381.1亿元,比去年同期增加150亿元,同比增长65%;其中,基础设施完成投资77.1亿元,同比增长90.8%;工业项目完成投资278.4亿元,同比增长52.3%。
产业集群发展是集聚区与传统工业园区、开发区的根本区别。我省各地积极推动企业上下游关联,不断拉长产业链条。在中牟汽车产业园,目前已经有3家整车生产企业和20多家汽车零部件生产企业。产业集聚的重要目标在于节约土地。位于沁阳的沁北工业集聚区,依靠太行山,实现了“工业出城、项目上山”,直接节约耕地3000公顷。
很多产业集聚区在引进就业容量较大、技术含量较高的“双密集型”项目上颇下工夫。位于淮滨的江淮造船工业园,大力发展造船业,园区内直接从事船舶生产的产业工人达5500人。造船业还带动了原材料、电力、机械、轻工、商业、物流、社会服务等相关产业的发展,为社会提供劳动就业机会2万个以上。(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