焦作发改委
2025年1月8日 星期三  请调整您的计算机日期!
高级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规划信息规划信息

国家发改委副主任彭森解读“十二五”规划改革重点

发布时间:2010-05-10      来源:市发展改革委发展规划科   [打印页面][关闭窗口]

    2010年,是“十一五”规划最后一年。目前,中国正在研究制定“十二五”规划。“十二五”时期(2011年-2015年),是中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也是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攻坚阶段。
  科学编制和有效实施“十二五”规划,对中国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实现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具有重大战略意义。日前,《中国改革》记者就“十二五”重点领域改革规划编制问题,专访了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副主任彭森。
  《中国改革》:目前,中央正在研究制定“十二五”规划,在你看来,编制“十二五”改革规划,应该注意哪些问题?
  彭森:目前,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经过认真研究和反复修改、完善,形成了“十二五”规划的基本思路,并已报送国务院。除了经济社会发展总体规划,我委拟同步编制一批包括重点领域改革规划在内的国家重点专项规划。
  编制“十二五”重点领域改革规划,必须明确战略重点,理清总体思路,统筹推进顺序,做到全局在胸,有计划、有重点、有步骤地推进改革,确保实现“十二五”时期发展目标。要实现这一目标,必须切实体现中长期改革规划的战略性、宏观性、前瞻性。
  首先,“十二五”改革规划是全面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关键阶段的规划。现在,距离到2020年建成完善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只剩下十年时间。我们要把一些影响全局和长远的改革任务,集中放在前五年里打攻坚战,“十三五”的五年,做体制、机制修补和完善。可以说,“十二五”改革规划的战略性,主要体现在改革推进阶段的关键性和重点改革任务的攻坚性上。
  其次,“十二五”改革规划是积极应对外部发展环境变化的规划。在经济全球化的大背景下,国家之间的竞争,归根到底是体制的竞争。国际金融危机对世界经济政治格局的深刻影响正在进一步显现,世界经济增长模式面临深度调整。
  这些新情况、新变化在给我国带来历史性机遇的同时,也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挑战。我们要在理论和实践的双重探索中,总结正反两方面的经验教训,利用“十二五”宝贵的五年时间,加快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其三,“十二五”改革规划是为全面推动经济社会发展转型奠定体制基础的规划。2010年,我国将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十二五”时期,中国将进入中上等收入国家行列,经济社会加快发展转型的各项基础条件已经具备。在这个关键阶段,选择科学正确的发展方式,建立完善的体制、机制,就能抓住机遇,使经济社会发展再上一个新台阶。否则,就有可能停滞不前,甚至进入中等收入陷阱。
  “十二五”时期,是一个必须紧紧抓住、并且可以大有作为的重要战略机遇期。在这个重要的历史关口,我们要争取拿出一个高质量的中长期规划,正确指导和推进今后五年的改革,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建立完善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打下牢固的基础。
  《中国改革》:你曾提出,编制“十二五”改革规划,应从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矛盾和问题入手,提出改革规划的战略重点。首要的问题就是进一步健全市场配置资源的机制。对此,应该如何理解?
  彭森:“十二五”改革规划要研究的问题很多。五年的时间较短,制订改革规划不能面面俱到,要找准突破口,准确把握主要矛盾和核心问题,理清重大改革任务之间的逻辑关系和推进顺序,务求实效。
  “十二五”改革规划的战略重点,需要在各地、各部门共同深入研究、科学论证的基础上确定。我认为,有几个重大问题需要优先考虑,并在此基础上确定“十二五”改革规划的战略重点。
  这些重大问题包括:一、如何进一步健全市场配置资源的机制,提高经济发展的动力和活力;二、如何加快调整国民收入分配格局,理顺收入分配关系;三、如何破除城乡“二元”体制,加快推进城镇化;四、是如何创新公共服务体制,形成多元参与、平等竞争的格局。这些问题,都是关涉中国中长期可持续发展的大问题,各地各部门应有全面、深入的讨论。
  就第一个问题而言,中共十四大把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确立为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18年来,我们沿着这个方向。不断深化改革开放,初步建立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对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
  同时,必须认识到,目前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还不完善,还存在不少制约市场发挥基础性作用的体制、机制问题。主要表现在,要素市场发育滞后,土地、资金等重要生产要素市场化程度还比较低;资源性产品的价格形成机制还没有完全理顺;国有经济调整尚未到位,垄断行业改革进展缓慢,有些还未破题;政府对微观经济活动干预过多,公共服务和社会管理职能还比较薄弱等等。
  在经济增长遇到严重困难、全力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冲击的特殊情况下,采取超常手段保增长、确保经济社会大局稳定,是必要的,也是有效的。但也要清醒地看到,当前投资和消费增长较快,很大程度上是政策作用的结果,行政手段的局限性和短期性逐步显现出来。扩大内需,最终要靠市场和社会的力量。
  胡锦涛总书记在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指出,“坚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改革方向,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不断加强和改善宏观调控,这是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在实践中探索出来并被实践所证明的正确方向,必须牢牢坚持”。
  在“十二五”乃至今后更长时期的改革中,要继续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坚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改革方向,更好地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这是研究制订“十二五”改革规划的出发点和立足点,是基本方向。要正确处理政府与市场的关系,真正做到“看不见的手”和“看得见的手”协调运转、相互补充,共同促进经济平稳较快发展。
  《中国改革》:目前,中央要求加快调整国民收入分配体制,公众对此也有迫切的期待。你认为,未来一段时期,收入分配体制应该如何改革?
  彭森:合理的收入分配制度是扩大居民消费需求的基础,也是社会公平正义的重要体现。近年来,政府、企业和居民部门三者之间分配关系呈现较为明显的失衡状况,城乡之间、地区之间、行业之间的收入差距都有扩大趋势。
  对这些问题,人民群众有意见,持续发展下去,必将成为影响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的重大隐患。收入分配问题已经到了必须下大力气解决的时候。目前,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态势良好,各方面承受能力较强,应该说有条件、有能力在“十二五”时期逐步解决。
  深入推进收入分配制度改革,一方面,要在坚持基本分配制度的前提下,切实保护公民合法收入和私有财产;另一方面,要尽快扭转城乡、地区和不同行业之间的收入差距过大趋势,逐步形成中等收入者占多数的“橄榄型”分配格局。
  在这里,我想重点强调一下税收在二次分配中的调节作用问题。2009年,我国人均GDP已经接近3700美元,居民收入水平和社会财富增长很快,存量很大。但是,所得税和财产税还不健全、不完善,对调节过高收入和财产收入的作用还没有充分发挥出来。
  这是目前我国在二次收入分配中的“短板”,是“十二五”收入分配制度改革亟待解决的重点问题。从现在开始到“十二五”时期,要加快完善个人所得税,建立健全财产税制度,有效调节不同社会群体之间的收入分配差距,切实发挥好税收在二次分配中的作用。此外,要进一步完善资源税费制度,解决资源占有者和使用者获得超额收益的问题。
  <<前一页12后一页 >>
  更多精彩内容点击查看 财新网(http://www.caing.com)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凤凰网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中国改革》:加快城镇化进程,让更多的农业劳动力转到非农产业,转入城市就业和生活,这对中国扩大内部需求、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相当重要。“十二五”期间,这方面的改革应该如何突破?
  彭森:统筹城乡发展和推进城镇化,既是我国未来一个时期的发展趋势和战略重点,也是拓展内需空间的重要举措。扩大内需,最大的潜力在城镇化。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城镇人口占总人口比率平均每年提高近1个百分点,2009年城镇人口占总人口比率达到46.6%。但总的来看还相对滞后,不仅远低于发达国家近80%的水平,而且也大大低于一些人均收入与我国相近的发展中国家水平。
  “十二五”时期,我国城镇化率将突破50%,首次出现一半以上的人口生活在城市。人民群众的生活方式和经济社会结构会随之发生一系列深刻变化。如何破除城乡分治的“二元”体制,推动城镇化快速健康发展,是“十二五”期间亟待解决的重大问题。
  我国是一个十几亿人口的发展中大国,也是一个体制转型国家。在这种条件下,破除城乡“二元”体制,统筹城乡发展,持续快速推进城镇化,进而实现现代化,在人类历史上没有先例可循,是一项艰巨复杂的任务,也是一个长期探索的过程。
  在这方面,很多地区进行了积极探索,积累了有益经验,成都市、重庆市、浙江嘉兴市等地的一些改革举措还引起了社会的广泛关注。对一些好的做法,要深入研究,全面总结,并在“十二五”改革规划中重点予以考虑。
  在这里,我还想重点强调两个问题。一个是进城农业人口的城镇化问题。近年来我国城镇化率提高很快,但在现行统计的城镇人口中,约有1.5亿农民工及其家属,他们虽然常住在城镇,但工作和生活并不稳定,在公共服务方面还没有完全享受与城镇居民相同的待遇。推进城镇化的一个很重要的任务,就是把符合条件的农业人口逐步转变为城市人口,这可以在实质上提高人口城镇化水平。特别是上世纪80年代后出生的农村人口已经成为农民工的主体,他们融入城市的意愿更为迫切。逐步解决好他们的身份和公共服务问题,对城镇化健康发展和社会和谐具有重大意义。
  另一个是土地问题。在今后相当长的一段时期里,我国城镇化将持续以每年1个百分点以上的速度快速推进。人多地少是我国的基本国情。在城镇化过程中,必须坚持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这是保证国家粮食安全的基本前提。同时,一部分农村土地要转变为城市建设用地,将会产生巨大的土地级差地租。
  这些财富由谁来分配?按照什么机制来分配?如何从制度安排上既能够保护农民利益,又能促进土地资源节约利用?对这些问题,我们要根据中共十七届三中全会精神,深入调研,认真研究,在“十二五”改革规划中给出一个明确的回答。
  《中国改革》:要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必须解决好教育、卫生、住房、社保等民生问题。这就要求,必须进一步改革我国的公共服务体制。对此,你认为应该从哪些方面着手?
  彭森:解决民生问题,必须创新公共服务体制,最终要形成多元参与、平等竞争的格局。长期以来,我国社会发展滞后于经济增长,人民群众多样化、多层次的公共服务需求快速增加,公共服务供求矛盾已经成为全社会关注的焦点。“十二五”时期,随着人民群众收入水平的不断提高,这个问题会更加突出。
  公共产品供给不足,公共服务资源配置不合理,与社会事业发展滞后有关,也与社会领域改革滞后有关。主要是政府责任不到位和包揽过多并存,该管的没有管到位,该放的没有真正放下去,发挥市场机制、社会组织和民间资本的作用不够,活力不足。
  “非公经济36条”从2005年2月出台到现在已经有五年的时间,有关部门也先后出台了一系列配套文件贯彻落实。从形式上看,民间资本进入相关领域的渠道是畅通的,但实际上困难重重、障碍很多,被形象地称为“玻璃门”和“弹簧门”。这些问题在公共服务和社会事业领域也表现得非常突出。在公共服务中如何划分政府与市场的界限?政府是公共服务的采购人还是直接提供者?这是深化社会事业领域改革必须明确的原则性问题。
  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提供基本公共服务是政府的一项主要职责,否则社会就会失去起码的公平正义。但是,社会需求是多层次和多样性的,各项社会事业都应该区分“基本”和“非基本”。政府保障的是“基本”。“非基本”部分能够由社会和市场提供的,要切实交给社会和市场,政府履行好监管责任。如果政府包揽过多,社会资本难以进入,就会影响各方面参与发展社会事业的积极性和活力,这也是当前各方面反映比较多的问题。即使是由政府提供的基本公共服务,也要讲究方式和效率。这里必须明确一个问题,公益性事业不等同于政府包办。公益性主要指政府的投入和保障责任,但不代表必须由政府直接举办和提供。
  今后,我们要逐步做到,凡是适合面向市场购买的基本公共服务,都应采取购买服务的方式。各类社会组织和企业,只要具备资质、符合条件,就应该鼓励进入,政府择优购买。“十二五”期间,要进一步解放思想,加快改革步伐,放宽准入门槛,加快形成多元参与、平等竞争的公共服务供给体系,满足不同层次人群的多样化需求。
 
(完)
焦作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版权所有
Copyright 2005-2025 Jiaozuo Development and Reform Commision All Rights Reserved
Email: jzsfgw@163.com 电话:0391-3569032 3569855 地址:焦作市人民路889号阳光大厦
豫ICP备11016930号 豫公网安备 41080202000019号
政府网站标识码:4108000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