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以来,我市围绕“产业为主,项目带动,产城一体,融合发展”要求,落实省委、省政府安排部署,把发展产业集聚区作为培育全市经济新增长点的重要抓手,努力践行科学发展观要求,全市产业集聚区经济继续呈现了积极向好的变化。初步统计,今年1~6月份,9个产业集聚区完成固定资产投资146.1亿元,占年度计划的64%;实现主营业务收入461亿元,占年度计划的66%;实现税收收入12.2亿元,引进省外资金53亿元。
一是高度重视产业集聚区工作。今年以来,先后6次召开全市产业集聚区会议,对产业集聚区工作进行安排部署。5月14日,市四大班子领导带领各县(市)区主要领导对全市产业集聚区建设情况进行了观摩点评,并召开点评座谈会。在今年6月份全省第一次重点项目观摩点评活动中,我市产业集聚区工作得到观摩组肯定,综合得分被评为全省第二名。市人大、政协高度重视产业集聚区工作,多次组织调研活动,积极建言献策。各县(市)区也建立了政府主要领导参加的产业集聚区联席会议制度。
二是政策支持进一步加强。今年以来,出台了《关于加快产业集聚区科学发展若干政策的意见》(焦发〔2010〕4号),起草完善了《焦作市人民政府关于进一步促进产业集聚区发展的指导意见》、《焦作市产业集聚区年度工作考核办法》、《关于焦作市产业集聚区级别考核认定办法》,对达到一定发展规模的集聚区明确为正县或副县级,连续三年保持一定增速的产业集聚区主要领导优先提拔重用。在电价优惠方面,对已批复的县域集聚区内符合国家产业政策的大工业项目生产用电,执行省网直供电价。目前,中内配等141家产业集聚区内企业进入省发改委已公布的首批享受优惠电价企业名单。在资金扶持方面,我市共获得省政府支持产业集聚区专项奖励和补助资金2900万元,其中沁阳市沁北和孟州市产业集聚区各获得专项奖励资金600万元。
三是基础设施建设加快推进。通过政府投入为引导,市场化运作为主体的融资模式,不断加大路、水、电、标准厂房等基础设施建设力度,提升集聚区承载能力。今年1~6月份,全市产业集聚区基础设施累计投入20亿元,占年度计划的67%。目前,集聚区已建成道路296.5千米,管网259千米,标准厂房275万平方米。在配套设施建设方面,已建成19座变电站和3个自备发电厂,建成5座自来水厂、6座污水处理厂。
四是项目建设成果显著。通过加大招商引资、项目集中开工、观摩点评、重大项目联审联批等措施,促进一大批项目开工建设或建成投产。今年1~6月份,全市产业集聚区共实施千万元以上项目281个,完成投资146.1亿元;亿元以上项目105个,完成投资90亿元。在招商引资方面,今年以来,全市9个产业集聚区共引进省外资金53亿元。由于招商引资力度加大,项目落地率与开工率得到了较大的提高。今年1~6月份,全市产业集聚区新开工千万元以上项目100个,同比增长30%。
五是平台建设不断完善。投融资平台规模不断扩大。今年以来,9个产业集聚区投融资公司资本由刚注册时的10.6亿元扩大至30.8亿元,累计帮助集聚区融资9.7亿元,有效缓解了集聚区内企业和基础设施建设融资难题。企业自主创新平台建设成果显著。全市9个产业集聚区拥有省级企业技术中心17家,占全市的37%。多氟多、江河纸业两家企业还申报了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公共服务平台不断完善。今年9个产业集聚区共投资4460万元建设河南省钢制机动车零部件检测站、河南省四大怀药产品质量监督检验站等公共服务平台七个。
六是服务水平进一步提高。对重点项目实行专人协调负责制,对新引进企业积极推行两个零距离接触政策(征地实行零接触、办理各类手续零接触),在项目备案上推行集聚区直报制度,目前我市武陟、温县、焦作经济技术和焦作工业等4家产业集聚区已经建立项目直报制度。另外,沁阳市出台了《沁阳市沁北产业集聚区投资服务程序》,成立企业服务部,对区内重点项目,实行“四个一”,即:一个项目、一个领导、一套班子、一抓到底。同时,成立了“沁北工业集聚区治安室”,为企业发展创造良好的治安环境。孟州市产业集聚区成立了零距离服务中心,以主动上门服务为特色,实施全程代理服务,确保区内企业各项手续办理不出区。武陟县组织公安、工商、税务、国土、金融、电力、通讯等服务部门入驻核心区,设立分支机构,确保企业在第一时间得到最贴心的服务,真正做到“小事不过夜,大事不出园”。
(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