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秦大乾特别关注修武产业集聚区的年产50万锭纱线纺织项目。作为中国500强企业华芳集团的总裁,这种关注,彰显了修武县产业集聚区利用原有棉纺产业基础、积极承接沿海地区纺织产业转移、进而形成产业集聚效应的无穷魅力。
据悉,华芳集团年产50万锭纱线纺织项目总投资20亿元。项目建成后,年可实现销售收入25亿元、利税3亿元,提供就业岗位3000个。再加上绍兴宏集、武源纺织以及金灿纺织等项目的引进实施,修武县将成为全省乃至中西部地区最大的纺织基地。
华芳集团绝非个例。2010年,按照省委、省政府“四集一转”的总体要求,市委、市政府采取有效措施,科学有序推动我市产业集聚区建设:全市产业集聚区累计实施千万元以上项目508个,完成投资308亿元。其中,亿元以上重大工业项目127个,完成投资203亿元,占集聚区工业项目完成投资额的76%。全市9个省级产业集聚区累计入驻企业1150家,实现主营业务收入905亿元,增长28.3%;完成税收30亿元,增长57.9%;就业人数达18.6万人;综合排名连续两个月蝉联全省第一位。
众所周知,我市作为一个资源型工业城市,经济发展对资源的依赖性较强,经济发展方式粗放尚未根本扭转。对我市来说,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尤为迫切、尤为重要。加快焦作新区、产业集聚区建设,不仅是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有效途径,也是增强竞争力、创造新优势、实现跨越发展的重要载体。
为此,2010年,我市认真贯彻落实省委、省政府关于产业集聚区发展的一系列重大部署,坚持科学发展、开放带动、项目推动、集约发展,实现了全市产业集聚区又好又快发展,全市经济呈现出稳步发展良好态势,主要经济指标均有较大幅度增长。2010年,全市地区生产总值完成1247.6亿元,增长11%;城镇以上固定资产投资完成841亿元,增长21%;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完成706.5亿元,增长17%;财政一般预算收入完成63.3亿元,增长16.4%。
扎根载体,紧握抓手。在全市上下的共同努力下,通过一年来扎实有效的工作,我市产业集聚区建设总体态势良好,发展后劲勃发。
——加大投入,基础设施逐步完善。通过采取政府投资引导、市场化运作为主导的产业集聚区开发模式,不断加大集聚区基础设施投入力度。2010年,全市9个省级产业集聚区基础设施投资超过45亿元,增长73%。
——加大项目建设,产业集群发展势头良好。去年,全市产业集聚区项目建设呈现“大、新、快”特点:实施了昊华宇航化工有限责任公司年产24万吨烧碱20万吨PVC(总投资14亿元)等一批大项目;实施了中国兵器工业焦作光电产业园等一批高新技术项目。工业项目投资提前两个月完成年度目标,全年完成投资266亿元,占计划的133%。
——构筑发展平台,集聚区承载能力显著提升。全市9个省级产业集聚区投融资公司注册资本由最初的10.6亿元扩大至30.8亿元,累计融资9.7亿元。企业自主创新平台建设成效显著。新认定的7家省级企业技术中心有5家位于集聚区内,目前我市产业集聚区拥有省级企业技术中心达22家,占全市总数的42%。
——建立服务机制,优化发展环境。市委、市政府主要领导亲自抓、负总责,建立联席会议制度,及时研究、协调、解决全市产业集聚区发展中的重大问题,并举办了17次省市级观摩及调研活动,通过观摩引导各产业集聚区相互学习、自我加压、加快建设,并建立重点项目联审联批机制,落实项目备案“直通车”制度。
美国著名学者波特认为:产业在地理上的集群,能够对产业的发展产生广泛而积极的影响,并进而成为整个地区的优势。工业化的进程表明,谁抓集聚早,谁就能在竞争中取得优势。
毋庸置疑,全市上下目前对产业集聚的看法已由共识转变为行动。对此,重点项目建设工作的稳步推进可以作为有力佐证。
2010年,我市扎实开展“项目服务年”活动,实行市级领导分包省市重点项目责任制,四大班子每季度听取一次重点项目建设进展情况汇报,市重点项目建设领导小组办公室每月听取一次重点项目建设进展情况汇报,协调解决了项目建设中存在的问题。据统计,全市去年共集中开工项目355个,项目总投资达285.8亿元,营造出浓厚的项目建设氛围;实施总投资1000万元以上项目949个,项目总投资424.2亿元,有力地推动了项目建设。郑焦城际铁路、龙源电厂、国际太极拳文化交流中心、风神轮胎年产1000万套高性能乘用子午胎(一期)和中国兵器工业焦作光电产业园等一批省市重点项目快速推进。2010年,经考核我市的8个省重点项目完成投资30.5亿元,占年度计划19亿元的160.5%,排全省第三名。140个市重点建设项目完成投资226.2亿元,占年度计划的130.3%。
与此同时,我市还全面落实“开放带动”战略,加大了招商引资工作力度,大招商,招大商,先后组织了韩国招商引资恳谈会、台湾招商引资商贸恳谈会、深港澳闽籍企业家合资合作恳谈会和上海长三角地区企业转移合资合作恳谈会等一系列大型招商引资活动,取得了显著成效。2010年,我市审批外商投资企业11家,实际利用外资2.88亿美元,占省定目标2.28亿美元的126.6%,增长45.6%;新引进省外境内项目359个,实际利用省外资金191.7亿元,占省定目标175.8亿元的109%,增长25.4%。
据介绍,全市去年城镇固定资产投资完成841亿元。通过对2010年全市固定资产投资数据进行分析,记者发现,全市投资结构进一步优化,工业投资主导地位进一步加强。全市工业完成投资557.1亿元,增长22.9%,拉动城镇投资增长14.9个百分点,对城镇投资增长的贡献率达到71.1%,仍是全市城镇投资较快增长的主要力量。民间投资增幅明显加快。民间投资完成697.4亿元,增长18.3%,拉动城镇投资增长15.5个百分点。融资能力进一步增强。光大、交通、广发3家股份制银行入驻焦作,多氟多、中内配、新开源3家企业在深圳股票交易所成功上市,大通化工在澳大利亚证券交易所上市,上市公司数量居全省第二位。淼雨饮品、安瑞高科等6家企业在天津股权交易所挂牌交易。市投资集团资本金倍数增长,融资能力显著增强。2010年,我市到位资金838.2亿元,增长21.6%。其中,国内贷款68.8亿元,增长10.1%;自筹资金732.2亿元,增长25.7%。
新春伊始,万象更新。站在新的起点上,我市产业集聚区建设和重点项目建设已经在酝酿着又一轮建设高潮。2011年,我市将重点实施“9351”提速工程,即全市9个省级产业集聚区全年力争完成工业投资300亿元,基础设施投资50亿元,实现营业收入超过1100亿元。
号角吹响之际,各项工作已朝着目标稳步推进。我市将突出主导产业,打造产业集群,力争在装备制造、汽车零部件、精细化工等领域打造一批在全国叫得响的特色产业集群品牌,并围绕战略支撑产业和新兴产业,谋划储备一批规模优势明显、核心竞争力强的特色产业项目;突出对外合作,重点加强与央企、省企和行业龙头企业的合作,寻求合作共赢新的对接点;突出功能完善,强化产业集聚区的载体作用,加快推进集聚区内基础设施建设,在立足特色主导产业基础上,配套发展物流、信息、金融、科技等生产性服务业,促进二、三产业协调发展;突出机制完善,优化项目建设环境,研究解决重点项目洽谈、引进、审批、开工、建设中遇到的问题和困难,督办考核,跟踪问效,以产业集聚区建设大发展、项目大引进,推动我市经济社会持续快速发展。(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