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场突如其来的“淡季电荒”,正席卷我国东中西部多个省市。据中国电力企业联合会预警,全国电力缺口保守估计将达3000万千瓦,堪称近年来我国面临的最大一次电荒。
火力发电在我国电力供应结构中所占比重高达80%以上。电荒的实质就是煤炭发电问题。这一问题的症结其实早已浮出水面:在煤炭价格和上网电价二者倒挂局面下,发电企业丧失了生产动力,大批发电设备处于闲置状态。面对“生产越多、亏得越多”,部分停产是正常企业会做出的理性行为。如果试图通过市场手段解决问题,那就只能有一个选择:把发电企业的激励搞对。
我国火电行业包括上游煤炭企业、中游发电企业、下游电网企业,最后是作为消费者的居民和工业用户。其中,煤炭价格早已一只脚踏入了市场经济;而电价仍实行严格的政府定价,被定格在计划经济时代。这种前后脱节的市场化,正是造成当前电荒频发的根源。
过去,我国煤炭购销体制上一直有“计划煤”和“市场煤”、重点合同价和非重点合同价之分,价差最大时,重点合同价仅为非重点合同价一半。发电企业无须过多担心成本,而煤炭企业也可通过“市场煤”补贴“计划煤”。但近年来,随着煤炭行业全面市场化,价格“双轨制”已被取消,发改委等部门也多次表示无意继续居中协调煤电价格博弈,客观上将发电企业逼入死角。
对于解决电煤矛盾,过去政策制定者设计的理想化方案,一是煤电联动,二是煤电联营。但多次煤电谈判结果证明,在煤电定价机制日益脱节的情况下,无论是煤电联动还是煤电联营,都只有纸面上的可行性。显然,从根本上,还是要解决电力行业上中下游市场化程度不衔接的问题。
电力市场化定价机制是淘汰落后产能、避免电力资源被无度消耗的重要手段。在低电价刺激下,水 泥、电解铝等高耗能工业的过度投资对电荒起了推波助澜作用。以电解铝行业为例,我国每生产一吨铝,耗电约为1.5万度;而一个中型电解铝厂,一年耗电量在30亿度左右。如果适当提高工业销售电价,无疑将激励这些企业加快产业升级步伐或自发采用更多节能技术。目前,我国单位GDP能耗不仅远超欧美日等,甚至比印度也高出不少;与国际平均能效水平相比,中国单位GDP能耗可下降空间高达50%。
(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