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业转型升级是进一步调整和优化经济结构的重要举措,对于实现我省工业由大到强转变具有重要意义。《河南省工业转型升级“十二五”规划》指出,我省工业发展要在保持总量增长和规模扩张的前提下,实现由重化工业为主向多元支柱产业协调发展转变,由低水平粗放经营向高效集约集聚转变,由高污染高能耗向绿色经济转变,由资源依赖型向创新驱动型转变。记者了解到,当前我省工业企业已经步入了转型升级阶段,并在推动经济崛起中持续发力。
优化结构 我省产业集群发展格局初步形成
6月初,总投资80亿元的聚乳酸纤维项目在南乐县开工。该项目将依托南乐县及周边地区丰富的玉米原料资源优势和河南永乐生物工程有限公司12万吨玉米淀粉生产线,建设一个完整的聚乳酸产业链。项目全部建成后,年总产值可达到100亿元左右,年利税约40亿元。
作为我省的工业重镇巩义,已经形成了铝及铝精深加工、耐火材料、装备制造等三大在全国有较大影响力、占全市工业比重80%以上的主导产业。接下来,巩义市将依托本地优势,重点承接具有研发优势和机制活力、生产终端产品的中小企业抱团转移,打造产业链。
无论是南乐聚乳酸纤维项目产业链,还是巩义中小企业抱团转移产业链,从单纯的点式发展转变为链式发展,从低技术水平向高新技术水平、产业低度化向高端化、低端低位的产业链向先进制造创造转变,是当前我省工业企业在转型升级中的最重要环节,也是取得显著成果的一个环节。
工业在产业集聚区可以实现规模经济和范围经济效应,我省专业的产业集聚区或工业园区大多数是由“点式”企业扎堆形成的工业园区。但这些工业园区的集聚仍能实现集群效应。工业园区发展到一定程度,必然会延长产业链条,实现“由点到链”的发展。
通过努力,近几年我省工业转型升级取得了明显的进步,首先就是产业集聚区建设成效明显,我省工业产业集群发展的格局初步形成,另外就是工业企业转型使得城市化步伐加快,促进了第三产业发展和农业规模化,走出了产城融合、三化协调发展的路子,为我省工业崛起营造了良好环境。
承接转移“大块头”我省工业崛起正当时
从郑州海关获悉,今年上半年,富士康在我省所属企业进出口129.9亿美元,增长24.6%,占全省进出口的53.3%,富士康进出口贸易对全省外贸增长的贡献率为95.5%,即全省进出口增长12.4%中有11.8个百分点由富士康拉动。排名全省第二位的安钢集团国际贸易有限责任公司进出口5.3亿美元,仅相当于富士康的4.1%。
而在5月份的第八届中博会上,我省拿下435个“大块头”项目,投资总额高达4469亿元人民币。这些签约的项目不但个头大,带动区域经济发展能力强,更能体现我省产业结构调整方向。期间一批新能源、电子信息等战略性新兴产业以及高端商贸、现代物流、文化旅游等现代服务业重大项目落户河南,有力地促进了我省工业发展的大崛起。
工业产业的转型升级有不同的途径,“通过有选择的承接发达国家或地区的优势产业,可以带动本地产业的优化升级。在招商引资的同时要注重本地优势企业和产业的培育。”孔喜梅坦言,富士康在我省的发展是一个特例,虽然我省在电子相关产业的发展上不具备优势,但在省委、省政府高瞻远瞩的有计划有步骤的规划下,这个项目从目前来看无疑是非常好的。
从省商务厅获悉,经过多年努力,我省产业转移系列对接活动取得了丰硕成果,相继引进了富士康、格力电器、娃哈哈、杉杉集团、奇瑞汽车等一批大企业、大项目,有力地推动了我省食品、有色、汽车、装备制造等传统优势产业和电子信息、新能源、高端装备制造等新兴产业发展,显示出我省经济结构的不断优化。
工业企业转型升级 助推中原经济崛起
《河南省工业转型升级“十二五”规划》直接明确了我省产业发展重点:发展壮大汽车、电子信息、装备制造、食品、轻工、建材等六大高成长性产业,改造提升有色、化工、钢铁、纺织服装等四大传统优势产业,积极培育新能源汽车、生物医药、新能源、新材料等先导产业,大力发展生产性服务业。
2011年,省政府办公厅印发了《关于加强企业技术改造促进产业优化升级的意见》,进一步明确了传统产业企业技术改造的重点和方向;2012年,我省又出台了2012年河南企业技术改造提升工程实施方案,投资总额2392亿元。技术改造具有技术新、投资省、周期短、见效快、效益好的特点,是促进工业内涵式发展的重要举措。
从富士康到保税区再到航空港经济区,都很有战略眼光。这不仅是优化发展环境,而是创造发展环境。如果按照这样的态度和思路,那我省的工业企业发展前景是非常广阔的。
我省还处于工业化发展的中期阶段,虽然工业所占的比重很大,但是工业的核心技术特别是有自主产权的核心技术还是弱项,所以我们工业化的道路还很长,任务还很繁重,转型升级的问题任务十分繁重。但是工业企业的转型升级对整个经济社会发展、中原崛起、河南振兴意义十分重大。对于企业来说,转型升级要注重企业专业化,布局集群化,跟上下游以及同类产业、相关产业、科研培训、物流等等服务业相互有机地结合起来。工业要集中布局,集群发展,产城融合,积极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加大企业科技创新投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