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人民银行的最新数据显示,到8月份,我国居民储蓄余额已连续三个月突破43万亿元。目前我国已成为全球储蓄金额最多的国家,同时也是人均储蓄最多的国家。相应地,我国也是目前全球储蓄率最高的国家,远远超过世界平均水平。(见9月11日《新快报》)
作为居民家庭财富的主要体现,储蓄余额多,说明国人荷包比较殷实,手中有闲钱。但是也反映出很多居民有钱不敢花,把本该用于消费改善生活的钱存起来,而且存的多是定期,这显然不是一个轻松的话题。
投资、消费和出口,是拉动经济增长的“三驾马车”。三驾马车本该齐头并进发展。内需不足,过度依赖出口与投资,成为我国经济发展放缓的主要原因。
有的经济学家把内需不足、消费水平不高的原因归结为储蓄率过高、百姓不敢花钱,并且提出,储蓄只有回到消费市场,才能真正拉动内需,增强经济增长的内生动力。
问题是,百姓为何不敢花钱呢?虽说“美国老太与中国老太天堂相遇”的老段子说明中国人的消费习惯比较谨慎。但是收入不高、社会保障不够完善,恐怕才是百姓不敢花钱的主要原因。在买房动辄花费百万乃至千万的时代,百姓不敢花钱表达的是对未来不确定性的担忧,对生活现状的焦虑。如果社会保障更完善,民生没有太大后顾之忧,“中国老太”也未必不敢贷款买房、消费,提前享受幸福生活。
虽说随着经济的发展,民众整体收入水平有了一定的提高。但是相当数量民众的收入跟不上经济增长的步伐。物价长期高位运行也给民生带来了不小压力,民众普遍感觉“钱不经用”。
而且当下国际经济大环境不好,经济面临下行压力,未来经济发展充满不可预知性。一些职工还面临减薪甚至失业的困难。
当前食品、自来水、天然气涨声四起,特别是房价、教育收费居高不下,新医改成效尚未显著体现,民生负担依然很重。如果民众收入滞后于经济发展速度与物价水平,社会保障制度不尽完善,民众生活质量与消费信心难免会受到了冲击,产生种种焦虑情绪。
提高公民收入水平,完善民生福利,化解老百姓“不敢花钱”的焦虑,十分重要且势在必行。当然,在经济发展速度放缓的大背景下,让政府、企业大规模涨工资不现实。但是把握公平导向,理顺收入分配关系,提高劳动者劳动所得,应该是政府努力的方向。
比如,扎实推进收入分配改革,落实国企高管限薪措施,压缩机关事业单位与国企“三公消费”、职务消费,适度把握上项目、上工程的节奏,有效遏制华而不实的形象工程、政绩工程,继续落实结构性减税措施,特别要给中小企业减负,给予政策扶持,破解民营企业的融资难题,帮助企业提高竞争力与利润空间,让企业腾挪空间给员工加薪,让民众收入跑赢物价与GDP,值得考虑。
十八大除了明确国民经济总量与居民收入两个“倍增”的发展目标以外,还特别强调“着力解决收入分配差距较大问题,使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朝着共同富裕方向稳步前进。”
政府在提高居民收入的同时,调整财政支出结构,拿出更多资金投入公共事业,完善救助机制;增加民众福利,让普通民众对民生财政感同身受,享受均等、优质公共服务,消除民众花钱的后顾之忧,值得认真去做并且要做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