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照省成本队工作安排,近日,我们通过温县、武陟、修武三县实地调查及走访农业部门等方式,对我市农村土地流转情况进行了调研。现就有关情况总结如下:
一、我市土地流转现状
当前,随着国家政策的引导以及有关政策支持力度的加强,为农村劳动力转移提供了广阔空间,农户转出土地的要求愈来愈强。由于农业结构调整、产业升级和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兴起使许多农民通过流转土地发展规模经营的愿望越来越迫切,土地流转趋势进一步加快。近年来,焦作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农业发展方式转变,积极探索农业发展新模式,将土地流转作为加快农业转型提升、创新农业经营体制的重要举措予以重点推进,最大限度地发挥土地资源效益,推动了农业生产的规模化、集约化经营,取得了明显成效。截止今年9月底,我市土地流转面积达到80万亩,比去年新增17.2万亩,占家庭承包经营面积的35%,土地流转率高于全省8个百分点、全国14个百分点,涉及近18万户。从调查情况看,我市土地流转更有序、更规范。土地规模经营主要有四大特点:一是流转主体更加多元化。全市家庭承包经营土地逐步向农业合作社、种粮大户、龙头企业、家庭农场等经营主体流转。在全市土地流转的80万亩土地中,农业合作社流转22万亩,种粮大户流转13.6万亩,龙头企业流转6.5万亩、家庭农场流转1.4万亩,这些经营主体的土地面积占全市土地流转面积的54.5%,成为土地流转的主力军;二是经营形式不断创新以农机、农技、植保、粮食种植为主的合作社采取形式灵活的土地托管方式参与规模经营。全市117家农机合作社采取“双千斤土地托管”形式(合作社每年给农户1000斤小麦、1000斤玉米)托管土地,面积达到13.3万亩;498家农机合作社、76家农技植保合作社为农户开展田间管理委托作业,面积达75.3万亩。三是流转规模逐渐扩大。目前,全市集中流转1000亩以上的有71宗,面积达到10.6万亩;集中流转500亩-1000亩的有68宗,面积达到4.7万亩。四是流转服务日益规范。各县市区全部建立县、乡、村三级土地流转服务机构。
二、土地流转取得的成效
一是促进了农民增收。农户土地流转后,除国家补贴资金继续享受外,既获得了土地流转费收入,又可从事其他经营或获得劳务收入。二是促进了产业化经营。由专业合作社、种养大户及龙头企业牵头,将土地集中起来,发展规模农业、高效农业,使农业发展走向规范化、产业化。三是提升了农产品市场竞争力。通过流转实行规模化、产业化经营,产品质量意识、品牌意识、市场开拓意识明显增强,提高了农产品的市场竞争力,取得了较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四是提升了农民的整体素质。土地流转后,许多农民可以不离乡到规模经营主体务工获得劳务收入,不仅学到先进的耕作技术、管理经验和引进优良品种、发展高效特色种植业的方法,而且还享受到了调整产业结构、发展设施农业、搞产业化生产经营的成果,增长了知识,提高了综合素质。
三、土地流转成本的增加对粮食生产的影响
虽然农村土地的有效流转有力地促进了农业结构的调整,加快了我市农业转型升级步伐,较快地提升了农业效益,增加了农民收入。但是,土地成本的不断上升的确增加了成本,减少了收入。据统计,目前我市土地流转价格平均在800元/亩左右,部分地方最高达到1300元/亩左右。河南菡香生态农业专业合作社位于武陟县马宣寨村,种植粳稻约2000亩,集“产供销、育繁推、产学研”为一体,土地流转价格从2009年每亩的896元上升到2013年的1216元;据调查,土地流转价格高低一是与流转土地所处位置有关;二是与流转土地用途有关。如温县和武陟有些地块土地好,适宜种植山药等收益高的品种,土地流转价格就高些;靠太行山一带山区及偏远地方,只适宜种植红薯、玉米等作物,土地流转价格就相对较低。
从农产品成本调查数据看:温县9个种植小麦、玉米常年调查户:2013年小麦、玉米平均亩产分别为456.67公斤,413.89公斤,每亩净利润分别是41.51元和-4.42元;而2012年武陟9个粳稻调查户每亩净利润为593.47元;如果土地流转价格不断上升,加之化肥、种子、农药等农资价格也不能得到有效控制的话,粮食现金成本上升幅度过大,对种粮户积极性将会产生较大影响。如果粮食价格上涨幅度低于总成本上升幅度、甚至粮食价格下跌至粮食总成本水平时,虽然种粮户还能够获得一定的现金收益,也势必会影响种植积极性,严重会导致今后粮食播种面积连年下降。
四、几点建议
(一)创新改进金融信贷方式方法。积极组织金融机构、农民专业合作社、种养大户、农业投资公司共同参加的对接洽谈会,积极探索土地流转合同权益、农业机械抵押等贷款方式。同时,通过政策性担保机构担保、财政贴息等措施,引导鼓励银行等金融机构对信誉好、实力强的农业企业、合作社、种养大户等建立贷款绿色通道,实行贷款优先、利率优惠、额度放宽、手续简化等激励政策,帮助其解决融资难问题,促进土地规模流转。
(二)进一步健全农业保险制度。逐步增加农业保险品种、扩大保险范围,政府应给予必要的政策倾斜和财政支持。对关系到国计民生的主要农作物开展试点扶持,待时机成熟后循序渐进、逐步推进,最大限度降低农业经营的自然风险和市场风险,解除规模主体的后顾之忧,为农村土地流转创造良好条件。
(三)逐步加大对粮食种植的扶持力度。对规模种植粮食的主体给予政策倾斜,专门出台奖励措施,保证其每年有固定的收益,防止“非粮化”趋势蔓延。注重支持农机、水利等基础设施发展,加快农业科技创新步伐,进一步提升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提高粮食生产水平。
(四)更好完善农村土地流转服务体系。一是建立开放、竞争、公平、有序、规范的土地流转市场,完善三级土地流转服务平台建设,形成“县有网络、乡有中心、村有信息员”的土地流转服务体系;二是健全农村土地纠纷仲裁机构,合理配备人财物资源,妥善处理土地流转纠纷,切实维护土地所有者、承包者和经营者的合法权益;三是加强人员业务培训,强化对土地流转的指导与服务,促进土地流转规范有序发展。
(五)更加重视流出土地农民的保障问题。积极探索农村社会保障体系建设的新途径,切实保障农民基本生活。一要加大新型农村社区建设力度,在工业集聚区附近建立新型农村社区,既能解决流出土地农民就业等问题,又能方便农民就近就业;二要将土地流转的农民纳入就业和再就业培训体系,通过多层次、多形式的职业培训,妥善解决农民的再就业问题;三要健全流出土地农民的社会保障,扩大失业保险覆盖范围,妥善解决农民的养老、医疗保险、子女教育等问题,让留下来的农民专心务农,让转出去的农民安心务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