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人民银行决定从2014年6月16日起,对符合审慎经营要求且“三农”和小微企业贷款达到一定比例的商业银行(不含2014年4月25日已下调过准备金率的机构)下调人民币存款准备金率0.5个百分点。
央行的解读是:此次定向降低准备金率就是要鼓励商业银行等金融机构将资金更多地配置到实体经济中需要支持的领域,确保货币政策向实体经济的传导渠道更加顺畅。当前流动性总体适度充裕,货币政策的基本取向没有改变。然而这一信号并不可靠。
今年一季度经济数据不好看,媒体、学者纷纷叫喊“微刺激”,而政府的口风也渐渐改变。比如,李克强总理说,不会搞“强刺激”。不会搞“强刺激”,那就意味着不排斥“微刺激”。当前央行定向降准,更像是响应“微刺激”的呼声。
假如只是为了“资金更多地配置到实体经济中需要支持的领域”,那也完全没有必要定向降准,只要加快利率市场化的脚步就可以了。哪里紧缺资金,利率信号自然就会指引资金流向哪里。之所以采取定向降准,表明的还是:央行也认为钱发少了,起码是部分领域缺钱了。也就是说,这不是个资金配置效率问题,而是个“流动性”是否充裕的问题。
所谓定向降准,看起来好像是精准的政策武器,其实只是对商业银行表面上的要求,至于资金是否定向流出,其实是要求不了的。资金到社会上以后,自然会再次分配。央行不会不知道这一点。定向降准只不过是个幌子,就像过去的美联储、欧洲央行常常用“定向宽松”这个词一样,只是为了羞答答地掩饰真实意图。
问题是,央行会仅仅止步于定向降准吗?定向降准虽然是个幌子,但是它也有一些真实的意思,那就是,货币宽松的幅度不会太大,央行还是想控制一下力度。
但是,这只是央行目前的想法。如果定向降准还不能满足所谓的“刺激经济”的需要呢?当媒体、宏观学者不再满足于“微刺激”的时候,央行还会不会进一步听从他们的呼声?可能性很大。因为,既然已经用“定向降准”来回应“微刺激”了,那么,用全面宽松来回应更进一步的呼声,也就没多少心理障碍了。
更何况,欧洲央行刚刚采取负利率措施,连一贯谨慎的德国央行行长魏德曼都支持负利率政策。全世界似乎都在发出呼声:宽松吧,宽松吧!中国央行能够抵御这一诱惑吗?很难!
链接:央行定向降准。
幅度:部分商业银行存准下调0.5百分点
降准条件:"三农"和小微企业贷款达到一定比例是指:上年新增涉农贷款占全部新增贷款比例超过50%,且上年末涉农贷款余额占全部贷款余额比例超过30%;或者,上年新增小微贷款占全部新增贷款比例超过50%,且上年末小微贷款余额占全部贷款余额比例超过30%。
覆盖范围:此次定向降准覆盖大约2/3的城商行、80%的非县域农商行和90%的非县域农合行。
金融政策走向:当前流动性总体适度充裕,货币政策的基本取向没有改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