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是经济升级的动力,而创新必须依赖市场主体。企业是经济活动的基本单元,也是技术创新的重要载体。焦作工业跻身全省“第一方阵”的根本之举,就在于建立以市场为导向、企业为主体、产学研紧密结合的创新体系。
新常态下,经济下行压力大,全国的工业企业在发展中都遇到了一些新情况、新问题,发展面临速度换挡节点、结构调整节点、动力转换节点。我市要因势而谋,因势而动,认识新常态,适应新常态,引领新常态。
强化企业创新主体地位,是提升区域创新能力的必然选择。从价值链的角度看,科技创新是一个从研发到产业化的完整过程,其中创新资源的投入、创新产权的形成和市场利润的获取及占有等是关键环节。企业是实现科技和经济紧密结合的重要力量,应该成为创新决策、研发投入、成果转化的主体。一个区域要想提升自身的创新能力,强化企业创新主体地位是必然选择。
强化企业创新主体地位是实现创新市场导向的前提和基础。满足市场需求是企业投资决策的最本质特征,企业创新活动不同于高校、科研院所等创新主体的技术追求导向,它以满足市场需求为基本出发点。企业创新主体地位的强化,将使越来越多的创新活动面向市场。国内外创新实践已经证明,市场导向的创新活动比技术导向的创新活动更有效率。让市场在创新资源领域发挥决定性作用,能加快解决科技与经济脱节的顽疾,促进科技成果转移转化,达到优化创新资源配置的目的。
强化企业创新主体地位是提升区域创新驱动力的重要保障。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对创新的追求是区域创新的重要动力。每个企业面临的内外环境不同,对创新收益大小的预期存在差异,因而参与创新活动的态度也不同。目前,人才、技术、资金等创新资源的匮乏是造成许多企业创新动力不足的普遍原因。创新资源向企业集聚,将降低企业开展创新活动的风险,提高其从创新活动中获取更多利润的可能性。因此,强化企业创新主体地位,引导有限的创新资源向企业集聚,必将极大增强区域创新的动力和能力。
强化企业创新主体地位是优化区域创新体系的关键环节。目前,我市创新体系尚待完善,知识创新体系与技术创新体系脱节,知识创新成果无法为技术创新提供持续支撑;产学研合作机制不健全,利益共享与风险共担机制不完善,严重影响产学研合作的积极性;创新主体之间尚未形成良性互动的格局,高度信任的合作联盟难以构建运行。强化企业创新主体地位,可以优化产学研协同机制,让各个主体围绕创新目标,共同协作、相互配合。
焦作工业跻身全省“第一方阵”的关键,就是多措并举、多管齐下地强化企业创新主体地位。强化企业创新主体地位,提升创新引领能力,关键在于激发企业创新活力和内生动力,打造企业创新引擎,将创新由外部驱动转化为内生驱动,塑造创新新格局。
激发企业创新动力。企业创新动力不足主要有两方面原因:一是传统龙头企业凭借低成本、规模化优势,仍然可以轻松获取超额利润,因而不愿承担由创新活动导致的额外风险;二是由于知识产权保护不力,出现大量侵权行为,创新企业难以获得预期回报,极大地挫伤了企业的创新积极性。创新是推动发展的第一驱动力,是我市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加快动能转换的需要,是推进供给侧改革、加快转型升级的需要,是培育竞争新优势、抢占未来发展制高点的需要,是破解资源环境约束、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需要,也是我市开展“近学许昌、远学扬州”“学深杭、促创新”活动的重要目的和关键。激发企业创新活力需要建立健全各种创新激励制度,如技术股权制度、专利产权制度,同时还要加强专利产权保护,营造公平、透明、公开的创新环境,提升企业创新动力。
着力培育骨干龙头企业。改变我市在制造业领域大而不强的状态,实现产品由制造到智造的转变,需要下大力气扶持一批大型龙头企业,使其发展成为创新的领军者和风向标,成为区域创新的“心脏”和“引擎”。为此,要重点扶持国有及民营大型骨干企业的创新研发活动,在研发机构建设以及人才引进等方面给予必要支持,为其研发能力提升提供服务保障,让企业在焦作换挡升级、动能转换过程中发挥积极促进作用。2016年9月与四川龙蟒钛业进行战略重组,实现强强联合,开启了龙蟒佰利联集团向国际一流企业跃进的新征程。主营钛白粉产能60万吨/年,规模居亚洲第一、全球第四。多氟多从研究氟起家,到氟锂结合,到六氟磷酸锂技术的攻克,再到生产锂电池,直到研发电机、电控,最后到新能源汽车动力总成的一条龙产业链。
助力科技型中小微企业的快速成长。科技型中小微企业最具潜力和创造力,是科技创新的一支重要生力军。中站区正在打造建设的钛材料产业园,以佰利联公司为龙头,拉长氯化法钛白粉产业链条,在四氯化钛的基础上积极发展高附加值的海绵钛、钛合金、钛型材等高端金属结构材料,谋划运作年产6万吨海绵钛、年产5万吨钛合金等项目,力争到2020年,实现销售收入100亿元。目前,我市许多科技型中小微企业面临资金、人才、技术上的困难与制约,成长空间受限。为此,要加大政策创新力度,破解中小微企业创新发展的困境。
着力培育企业创新支撑网络。平台是创新的支撑,要加快建设一流创新平台。要加强国家级创新平台建设。依托河南理工大学,力争到2020年,建设1~2个国家级重点实验室;依托多氟多、中内配、江河纸业等重点企业,建设1~2个国家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要加强省级创新平台建设。依托辖区内高校、科研单位和大中型企业,力争到2020年,省级重点实验室达10家以上,省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达100家以上,省院士工作站达30家以上,规模以上企业省级以上研发机构全覆盖。要加强公共研发平台建设。推进产学研合作常态化、实体化、市场化。
全市上下要保持昂扬向上的精气神,凝聚砥砺奋进的正能量,多鼓争先之劲,多求进位之效,不断开创工业发展新局面,让焦作在中原崛起中更加出彩。
(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