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印发的《服务业创新发展大纲(2017—2025年)》明确了提升服务业市场化、社会化、国际化水平的发展方向,期望在优化结构、提高质量、提升效率基础上,实现服务业增加值‘十年倍增’,使我国由服务业大国向服务业强国迈进的基础更加坚实。”国家发改委新闻发言人孟玮6月15日在国家发改委举行的宏观经济运行情况发布会上说。
服务业供给创新跟不上需求升级步伐
据孟玮介绍,目前,我国人均GDP超过8000美元,从国际经验看,已经进入服务业全面跃升的重要阶段。2016年我国服务业增加值占GDP比重达到51.6%、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到58.2%,服务业新登记企业占比高达81%,服务业已经成为支撑经济平稳运行的重要力量、创新创业的主要阵地和促进就业持续扩大的主要领域。
“此次公布的《服务业创新发展大纲》与已经出台的相关政策文件相比,更加强调对服务业发展的战略性、方向性指引,更加注重优化服务业发展软环境,更加突出通过深化改革提升服务业发展质量和效益。”孟玮说。
服务业涵盖行业门类多,涉及法人单位超过千万家。与一二产业相比,服务业对交易过程的监管、制度环境和交易双方的契约精神有更高的要求。当前,我国服务业增加值比重明显低于上中等收入国家57%的平均水平,与发达国家74%的平均水平相差20多个百分点。
“我国的服务供给创新还跟不上需求升级步伐,生产性服务业对制造业转型升级的支撑不够,生活性服务业不少领域难以满足居民需求;服务业整体上处于国际分工中低端,贸易逆差规模较大。这里面有发展阶段的客观原因,但更重要的是因为理念转变相对滞后、体制机制束缚较多,统一开放、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尚不完善。”孟玮说。
孟玮表示,针对这些问题,《服务业创新发展大纲(2017—2025年)》重点在深化改革开放、营造良好发展环境上下功夫,主要表现在“一个核心和三个重点”。
“一个核心”是打造促进服务业持续健康发展的体制机制和软环境。《大纲》将政策的着力点放在深化改革、加强监管、改进服务上,更加突出营造包容创新的监管环境、公平普惠的政策环境,努力营造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以及现代高效的经济治理和深度融合的开放格局。
“三个重点”的第一个重点是放松管制、促进竞争。《大纲》特别突出改革属性,强调以公平有序竞争增加有效供给、推动创新发展、提升竞争力,明确要求清理废除妨碍统一市场和公平竞争的各种规定和做法,强调通过深化国有企业改革和事业单位改革,推动服务业的市场化、社会化。
第二个重点是扩大开放、融入全球。《大纲》提出,要把服务领域的开放作为我国新一轮对外开放的重中之重,在坚守国家安全底线的前提下,加大开放力度,丰富开放内涵,深度融入全球服务业分工体系,以高水平对外开放提升我国服务业国际化水平。
第三个重点是完善机制、提高标准。《大纲》提出,服务质量治理问题需要全社会、各主体的通力配合,强化企业质量主体责任,着力提升政府监管和执法水平,充分发挥社会力量。特别强调服务标准对提升质量的基础作用,构建政府标准、市场标准和企业标准协调配合的标准体系,推行更高质量服务标准,不断提高服务标准化水平。
服务业提质增效“加码”
“从全球来看,服务业已经成为支撑创新创业的重要动力、价值创造的重要源泉和国际竞争的重要领域。不少发达国家发布了指导服务业发展的中长期规划,如美国‘国家旅游和旅行战略’、欧盟‘分享经济指南’、日本‘新产业结构蓝图’,通过中长期规划对产业发展进行方向性指引。”孟玮说。
孟玮表示,《服务业创新发展大纲(2017—2025年)》注重处理好政府与市场的关系,坚持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和更好发挥政府作用,主要通过信息发布、环境营造、制度创新等引导市场预期和行为。
一是鼓励市场主体顺应服务业创新潮流,推动新技术新业态新模式蓬勃发展。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正在孕育兴起,计算无所不在、软件定义一切、数据驱动发展的智能化时代正在开启。《大纲》顺应产业和技术发展新要求新形势,提出开展服务业创新引领行动,重点支持新技术、新工艺、新业态、新模式创新应用,激发全社会创新创业活力,并突出了信息化对拓展服务业广度与深度的巨大作用,突出了文化元素对服务业创新发展的特殊作用。
二是引导产业发展顺应跨界融合态势,提升支撑能力和增值能力。从产业发展趋势看,服务业和农业、制造业相互融合态势日益明显、界限日益模糊。《大纲》顺应产业融合发展趋势,鼓励服务业与农业、服务业与制造业、服务业内部相互融合,破除不适应产业融合发展的制度障碍,创新分工模式和价值创造方式,构建产业协同发展生态系统,努力形成“中国制造+中国服务”双轮推动。
三是聚焦产业发展的 “短板”,促进服务业提质增效升级。聚焦供需矛盾突出、发展潜力大、带动力强的重点领域,围绕促进生产性服务业向专业化和价值链高端延伸、生活性服务业向精细和高品质转变的目标,分别提出发展方向和重点任务。比如,《大纲》提出,信息、科创、金融、商务、人力资源、节能环保等生产服务,重在提高专业化水平、增强竞争力;现代物流、现代商贸等流通服务,重在降低流通成本、提高效率;教育培训、健康、体育、养老、文化等社会服务,重在打破制度障碍、扩大有效供给;家政、旅游休闲等居民服务重在提升服务品质、改善服务体验。
(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