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下半年规模饲养生猪成本及收益情况分析
根据国家、省、市工作计划安排,近日,我局组织骨干力量对温县所属8个国家定点生猪规模饲养[大3户(设计饲养头数>千头)、中5户(百头<设计饲养头数≤千头)]调查户的生产成本及收益情况进行了调查核算汇总。总体情况是,与上半年相比,下半年规模饲养生猪产量平稳,产值、净利润增加,总成本显著上升。具体分析如下:
一、基本分析
(一)生猪产量平稳,产值、净利润增加
今年下半年大、中规模饲养生猪头均出栏重量分别为139.17公斤、130.98公斤,较上半年的137.37公斤、126.50公斤,分别增加1.31%、3.54%;主产品产值分别为4742.02元、4291.00元,较上半年的4090.43元、3800.98元,分别增加15.93%、12.89%;净利润分别为1850.46元、1381.31元,较上半年的1492.35元、1210.91元,分别增加24.00%、14.07%;成本利润率较上半年相比分别增加11.46%、1.59%。
今年下半年大、中规模生猪饲养每50公斤主产品平均出售价格分别为1703.68元、1638.04元,较上半年的1488.84元、1502.36元,分别增加14.43%、9.03%;每50公斤净利润分别为663.26元、525.94元,较上半年的541.71元、477.23元,分别增加22.44%、10.21%。
生猪出栏量与市场收购价格密切相关,收购价格高时标猪出栏,价格低时压栏惜售。主产品产值、净利润增加的主要原因一是生猪市场供应持续偏紧,出栏收购价格较高,养殖利润可观,恢复产能意愿强烈;二是 “新冠”“非瘟”双疫下猪肉缺口扩大,疫情、进口、中美贸易、部分地区洪涝灾害均对生猪出栏、生猪产能恢复及猪肉价格造成了一定影响;三是新增产能有效投产率占比偏低,叠加面临资金短缺、环境、土地生产恢复等方面因素的制约,市场预期高企,导致生猪市场收购价格高位震荡偏强运行。
(二)生产成本显著上升
调查汇总数据显示:今年下半年大、中规模饲养头均生猪总成本分别为2902.70元、2920.81元,较上半年的2609.22元、2601.12元,分别增加11.25%、12.29%;每50公斤主产品总成本分别为1040.42元、1110.81元,较上半年的947.13元、1023.75元分别增加9.85%、8.48%。
生猪生产成本显著上升的主要原因是物质与服务费用和人工成本增加所致。
今年下半年大、中规模饲养生猪头均物质与服务费用分别为2693.31元、2645.01元,较上半年的2405.99元、2326.42元分别增加11.94%、13.69%。其中变化较大的有:
仔畜费增加。今年下半年大、中规模头均仔畜费分别为1545.95元、1562.96元,较上半年的1286.41元、1290.53元,分别增加了20.18%、21.11%。原因是去年非瘟疫情过后,需要较长时间恢复生猪产能,生猪市场缺口很大,市场猪肉仍供应不足,生猪价格居高不下,促使饲养户加大补栏,很多已经弃养生猪多年的养殖户看准商机,也开始购买仔猪复养,所以仔猪价格上涨。
精饲料费增加。今年下半年大、中规模头均精饲料费分别为977.07元、935.12元,较上半年的964.67元、884.57元,增幅分别为3.36%、5.71%。玉米是混配生猪精饲料的重要原料,占比约在65%左右,今年的行情上涨应该是最猛的,主要原因一是市场看涨心态一致;二是农户和贸易商惜售、市场有效供应不足;三是企业库存偏低,补库意愿较强;四是新玉米减产预期强;五是资金推动作用多重因素所致。
死亡损失费减少。今年下半年大、中规模生猪饲养头均死亡损失费分别为28.68元、22.05元,较上半年的32.20元、26.10元,分别减少了10.93%、15.52%。死亡损失费减少主要是该县上半年曾出现类似“非瘟”疫情,但却不像2019年年初时出现大面积传染死亡现象,饲养户也说不清算不算“非瘟”疫情,猪场都有不同程度的生猪死亡,下半年生猪死亡几乎都是因为天气太热、腹泻等原因造成,但数量有限。
今年下半年中规模生猪饲养头均人工成本为190.80元,较上半年的149.40元增加27.71%,雇工费用及雇工天数较上半年分别减少33.00%、32.31%。家庭用工费用增加、雇工费用减少的主要原因是生猪产能正在逐渐恢复中,饲养户存栏量较少,有的饲养户凭多年养猪经验靠自己及家人不仅可以正常养殖,还能节省雇工费用。
二、预计后期市场走势
近两个月生猪监测数据显示,生猪价格整体是“大稳小跌”的行情,主要原因是生猪产能正在逐渐恢复,生猪供给形势好转,供求趋于平衡。进入深冬时节,按照往年的惯例,消费端对于猪肉及相关肉制品需求会增加,但冷冻的库存肉市场投放、养殖户生猪集中出栏也多是在这个时期,四季度肉类供给保障能力继续提升,预计生猪价格总体不会大涨;但同时也不会大跌,毕竟生猪产能正在恢复期,缺口仍在。
近日多雨雪天气,全国大范围出现大幅度降温,生猪运输受阻,加之连续降价后养殖户有抵触情绪,屠宰企业收猪难度加大,猪价震荡略偏强。北方地区因受天气影响较为明显,大部分地区价格以持续小幅上涨为主。目前需求市场随气温的下降有一定增加,但整体上对市场支撑有限,预计在天气好转以后猪价或再度偏弱调整为主。另外,近期仍不断有进口冷链食品新冠检测阳性,且部分地区出现本地病例,疫情防控形势严峻,进口冷链食品安全压力加大,同时引发居民对食品安全担忧,或进一步影响消费,并对国内肉类产品供需产生负面影响。
目前全国生猪产能持续恢复 供应充足。岁末年初正是猪肉消费的旺季。今年以来,全国生猪存栏和能繁母猪存栏继续增长,前期新增产能陆续释放,生猪出栏逐月增加,猪肉市场供应明显改善,价格震荡下行。
中南六省全面禁止活猪调入时间进入倒计时。11月30日开始中南六省将全面禁止活猪调入,原则上六省之间也不进行活猪跨省调运,只能通过屠宰-冷链物流的运输方式调运。但目前生猪市场供应偏紧张的局面持续,活猪调入的减少或导致六省中部分供应紧张情况更为明显的地区猪价出现上涨行情。不过地方政府也提前做有相应措施以保障猪肉供给,且国家仍会适时投放储备肉,叠加生猪产能的逐渐恢复,市场生猪供应的适度增加,相信政策调整对当地猪价影响不会太大,只是短期内对猪价行情会有一定影响。即将到来的传统消费旺季,猪市亦会出现温和性的季节翘尾反弹!
三、存在问题及建议
(一)存在问题
通过调查了解,养殖户因为防控非洲猪瘟疫病、新冠疫情等养殖成本增加不少,复产的困难在种源、土地和信心等方面。
1.养殖成本增加。成本增加主要是因为消毒防疫费用增加、仔猪费用增加、玉米豆粕饲料成本等费用的增加。
2.养殖户信心不足。“非瘟”疫情会不会再出现是养殖户补栏难以有信心的主要原因,期待猪瘟疫苗上市。
3.缺乏种源。由于疫病原因,纯种母猪产能消减幅度较大,疫情期间种猪被当作育肥猪销售等原因,导致种猪市场供应严重偏紧;仔猪价格也偏高,影响复产增养。
4.缺乏养殖土地,用地补偿费用高。政府环保治理扩大禁养区,制约了养猪场建设,土地审批难,养殖企业很被动,没有积极性。
5.政府支持养猪业积极性不高。一是占用土地资源多;二是环保管理压力大;三是无直接税收收益;四是出现疫情还有防控压力、追责压力、工作经费支出压力等多种因素导致政府积极性较低。
(二)建议
1.非洲猪瘟疫情反反复复,并且形势严峻,建议加大投入研发,尽快推出“非瘟”疫苗,把防控“非瘟”疫情工作放在首位。
2.建立长效机制稳定养猪业,平衡产区和销区利益,采用财政手段,用消费区税收补偿生产区,平衡地区利益,激发养殖户积极性。
3.建议政府科学合理规划布局生猪养殖,设置合理养殖区域,并尽量简化合法合规用地手续办理,有序发展生猪养殖业。
4.饲养业的发展离不开粮食作物的支撑。如能进一步健全农产品价格保护制度,完善粮食等主要农产品价格形成机制,形成有利于调动农民发展农业生产积极性的政策环境,即促进农民持续增收,又稳定饲养业生产成本。
5.规模养殖场对整个行业的支撑和影响力非凡,建议加大对规模养殖的扶持和监管力度,助力生猪稳定产销,以免频繁出现生猪供应缺口过大或者明显供过于求,导致猪肉价格大幅波动现象的发生。
(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