焦作发改委
高级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专题研究专题研究

焦作特色农业发展的调查与思考

发布时间:2010-07-08      来源:市发展改革委综合科   [打印页面][关闭窗口]

  特色农业是以区域资源比较优势为基础的优势农业、品牌农业,发展特色农业是新的历史条件下转变农业发展方式、实现农业跨越式发展的重要途径。为利用好我市农业资源,进一步加快农业发展方式转变,大力发展特色农业,切实增加农民收入,推进农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近期我们就我市特色农业发展情况进行了专题调研。
  一、我市特色农业发展现状
  (一)基本情况:
  近年来,我市立足农业传统优势,不断优化农业结构,大力发展特色产业,初步形成了“四大怀药”、小麦种子、食用菌、无公害蔬菜、林果和畜牧六大特色优势产业,特色农业以四分之一的面积支撑起农民收入一半以上的份额。“四大怀药”是我市独有的资源,去年种植面积已达24.6万亩,产值42.2亿元,产品远销国内30多个城市、台港澳地区及韩国、马来西亚等国家。小麦种子以高产、质优、色亮、粒饱而闻名全国,繁育面积稳定在60万亩,年总产量2.4亿公斤,供种范围辐射安徽、江苏等周边8个省份106个县2000多万亩。食用菌发展迅速,投料已由2000年的不足0.3万吨发展到现在的12.5万吨,品种也由单一的平菇发展为白灵菇、双孢菇、金针菇、鸡腿菇、木耳等多个品种。林果业发展前景较好,水果种植面积达20.5万亩,依托北部山区大力发展的小杂果已小有名气,建成工业原料林基地50多万亩。蔬菜种植面积长年稳定在70万亩,通过认证的省级无公害蔬菜种植面积已达25万亩,仅博爱县蔬菜面积就达到16.5万亩,温县国盛合作社、众诚合作社供港蔬菜基地达到4000亩,亩均效益在5000元以上。畜牧业综合排序在全省居第三位,去年全市肉类产量18.4万吨,奶类产量20.6万吨,蛋类产量27.9万吨,涌现出蒙牛乳业焦作分公司、隆丰皮草、焦作大用、伊赛肉业等一批畜产品加工企业,规模饲养场发展到2800多家。
  (二)呈现出的特点:
  1.产业化水平明显提高。随着特色农业的发展,一批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和经营组织不断发展壮大,形成了由田间到餐桌的产业链条,农产品加工能力显著提升。去年,全市规模以上农产品加工企业已发展到666家,实现销售收入247.9亿元、利润12.7亿元、税收8.2亿元,较2005年分别增长122.4%、126.8%、192.9%。经营组织快速发展,目前全市已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1507家,辐射带动农户14.3万个,成员户比非成员户收入高出22%以上。
  2.规模化经营逐步壮大。土地流转速度明显加快,目前全市农村土地流转面积达到17.4万亩,占农村土地承包面积的7.5%,涉及农户5.3万个,占农村承包户数的9.1%。部分行政村整村土地流转经验得到省委主要领导的批示肯定,并在全省推广。规模种养发展迅速,今年年初以来,全市小麦万亩示范片、千亩示范方分别达到31个和61个,蔬菜5000亩以上连片种植基地达到18个,怀药最大的连片种植基地已超过1万亩,规模以上饲养场户达到2.6万个,各类示范园区200多个。
  3.区域化布局初步形成。特色农业经过近几年的发展,已呈带状分布,各地亮点凸显、优势各异。温县、武陟、孟州的药材面积达到11万亩,占全市的94%;博爱、沁阳的蔬菜播种面积达到32.5万亩,占全市的52%。水果种植主要分布在沿太行山及孟州陵区,面积达16万亩,占全市的近80%。“一村一品”发展迅速,已发展蔬菜、水果、食用菌、畜禽饲养等特色专业村225个,初步形成了“一村出一品、一品成一业、一业育一企”的发展格局。
  4.标准化建设稳步推进。近几年,我市大力推进农业标准化工作,先后制定主导农产品质量标准38项,已建成农业标准化示范园区国家级4个、省级24个、市级47个,通过农业部认证的无公害农产品总数达到87个,通过中国绿色食品发展中心认定的绿色食品12个。涌现出伟康牌铁棍山药,豫竹牌、斯美特牌方便面,月山牌啤酒,伊赛牌牛肉等一批有一定影响力的知名品牌。
  二、影响我市特色农业发展的几个突出问题
  我们在调研中注意到,与省内外先进地区相比,我市特色农业总体发展水平还不高,制约因素和诸多难题尚未得到有效解决。
  1.发展特色农业的理念不到位。目前我市一些领导干部存在着重工业轻农业的思想,抓农业力度不够、办法不多,对特色农业发展缺乏长远规划、积极引导和有效投入,没有建立起一套推动特色农业快速发展的工作机制,农业优势资源得不到充分开发和利用,发展处于一种自发状态,一时难以破题。
  2.龙头企业带动能力不强。目前我市龙头企业普遍实力不强、规模较小,省级农业龙头企业有20家,仅占全省总数的5.8%,国家级农业龙头企业仅有2家,全市600余家农产品加工企业去年总产值仅是双汇集团一家企业的二分之一强,没有一家年销售收入超100亿元的龙头企业,没有一家大额出口企业,没有一家能够叫响全国的知名企业。多数龙头企业与农户的关系较为松散,仅仅是简单的收购关系,在生产、管理、服务、加工、销售等环节还没有形成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联结机制,企业对农户的带动能力不强。
  3.土地流转步伐不快。纵观国内寿光、淄博等特色农业发展程度较高的地方,都是通过土地的大面积流转来实现特色农业的快速发展,而目前我市土地瓶颈依然是制约特色农业快速发展的主要因素,全市农村土地流转面积仅占农村土地承包面积的7.5%,远远不能满足规模化种植、集约化经营的需要。许多企业和合作社反映,由于受土地制约,无法实现规模扩张、做强做大,如温县国盛、众诚两个合作社的4000亩供港蔬菜基地已经
远远不能满足需要,目前急需1.5万亩土地。
  4.资金瓶颈问题得不到有效解决。许多农业龙头企业及农民专业合作社反映,当前资金瓶颈制约已严重影响了企业生产经营和发展。孟州市河阳酒精与美国百卓科技公司合作项目一年前就已做好环评、规划等开工准备工作,但由于担保额度受限,银行贷款不到位,迟迟不能开工。博爱县富源种植专业合作社在引导农民土地流转、扩大规模经营的过程中,需要大笔预付资金投入,但因贷款困难而搁浅。据了解,多数企业融资渠道单一,目前能够提供信贷支持的金融机构主要有农信社和邮政储蓄2家,企业只能靠自身滚动发展。
  5.标准化程度不高。我市农产品标准化工作虽然已启动,但还存在一系列亟待解决的问题。如质量标准检测监测体系滞后;农产品市场准入制度、产品标签标识制度有待进一步完善;标准化生产技术应用不广,无公害生产基地建设、标准化示范园区建设不快,有机食品、绿色食品、无公害食品认证缓慢;一批优势农产品标准尚未建立等。品牌建设严重滞后,国家级知名品牌及商标仍为空白。
  6.技术支撑能力不足。一些长期困扰特色农业发展的技术难题没有得到根本解决,如传统动物防疫,地黄、山药的重茬和温棚蔬菜的病虫害防治等问题亟待破解。检测设施落后,手段单一,超前服务能力和水平不足。科技服务和推广体系不健全,不能及时、有效地为农民提供指导,农民应用新技术从事现代农业生产能力较低,新品种、新技术推广应用较慢。
  三、几点建议
  1.创优发展环境,提供政策支持。我市拥有优良的自然条件和农业基础,发展特色农业的潜力很大,各级领导干部都应树立发展特色农业大有可为的思想,拿出抓工业的魄力来发展特色农业,真正把资源优势变为产业优势和经济优势。建议在政策引导、典型示范、资金扶持、技术服务等方面加大力度。有关部门应组织力量在深入调研论证的基础上,抓紧制订特色农业发展规划,出台优惠政策;设立特色农业发展专项基金,有重点地扶持一批龙头企业和项目;组织各县市区及涉农部门人员赴杨凌、成都、寿光等地考察,学习借鉴外地经验,尽快形成我市特色农业快速发展的浓厚氛围。
  2.深化各项改革,增强发展活力。一是不断提升农村专业合作社建设水平。引导合作社完善法人治理机构,形成自主管理、自我发展的运行机制;扶持合作社实行产前、产中、产后的标准化生产;推动合作社打破行政壁垒,突破区域限制,按市场要求进行扩张性发展;引导和鼓励相同产业的合作社在产权清晰、自愿互利的基础上进行跨区域的协作与重组,注册和使用同一产品品牌,做大品牌规模。二是加大土地流转工作力度。在尽快建立县、乡两级土地流转协调服务中心的基础上,建立市级土地流转协调服务机构,盘活土地资源,不断提高特色产业的规模化、集约化经营水平。三是适度调控支农金融策略。制定鼓励金融企业支农的优惠政策,建立金融支农长效机制,引导金融资金有序流向农村和农业产业。
  3.做大龙头企业,提高带动能力。龙头企业是转变农业发展方式、提高农业产业化水平的有效载体,我市应在政策、税收、资金、技术上继续予以倾斜,促其尽快做大做强。一是做强现有龙头企业,对斯美特、鑫源、蒙牛、伟康、大用、淼雨等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实行一企一策,建立帮扶机制,解决其发展中的困难和问题。二是引进一批国内外知名农产品加工企业和战略投资者,在起步阶段给予特殊政策扶持。三是实施一批重点农产品加工项目,以项目建设推动龙头企业的快速发展,增强龙头企业的市场竞争力和辐射带动力。
  4.鼓励多元融资,破解资金难题。一是整合资金,集中财力,扶优扶强。财政支农资金要向关键领域和核心环节倾斜,扶持资金要集中使用,真正形成引领效果,发挥四两拨千斤的作用。二是创新融资方式。鼓励企业学习淼雨饮品、伊赛肉业的做法,借助资本市场直接融资。探索建立村镇银行、农村互助资金组织等新型金融组织。学习借鉴山东用土地抵押贷款的做法,推广沁阳“资本活市”用订单和应收账款抵押贷款的经验,缓解合作社、龙头企业融资困难。三是激活民间资本。鼓励多种成分的经济实体和个人参与特色农业的开发。通过以上措施,逐渐形成政府引导、企业出资、农户自筹、银行贷款、社会融资等多元化的投入机制。
  5.加快标准化步伐,提升市场竞争力。坚持把农业标准化生产作为特色产业、农产品加工的主攻方向,围绕我市六大特色主导产业,制定完善生产标准,加快产前、产中、产后的标准化进程。进一步完善农产品质量安全监测体系,全面开展无公害农产品示范基地创建活动。加快农产品和生产基地的认证注册步伐,抓紧做好优势特色农产品商标的统一注册和包装设计。强力实施品牌战略,不断提高农产品的市场占有率,实现我市特色农业的生产标准化、产品优质化、营销品牌化。(完)
焦作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版权所有
Copyright 2005-2025 Jiaozuo Development and Reform Commision All Rights Reserved
Email: jzsfgw@163.com 电话:0391-3569032 3569855 地址:焦作市人民路889号阳光大厦
豫ICP备11016930号 豫公网安备 41080202000019号
政府网站标识码:4108000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