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博爱县如何放大产业集聚效应
在日前举办的中国郑州2010产业转移合作洽谈会暨先进装备制造业博览会上,博爱县海华纺织公司年产10万锭色纺纱生产线合作项目、华美新材料公司年产1500万平方米纳米增透膜光伏玻璃合作项目和裕华公司年产7.5万吨压延太阳能电池封装玻璃合作项目与客商签约,意向金额达5.2亿元。
近年来,该县充分发挥和放大现有产业项目和企业优势,聚力扶持企业扩建、续建,让企业衍生出产业链、让产业链发展为特色产业集群、让特色产业集群成长为工业基地。
产业集群凸显集聚效应
该县计划在3~5年内,培育1个超100亿元的产业集群、3~5个50亿元的产业集群,全县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在2009年的基础上翻一番。为实现这一目标,该县以产业集聚区为平台,按照“发挥优势,培育龙头,延伸链条,壮大集群”的思路,优化工业布局,加快项目建设,努力提高产品的加工度、产业的集中度,通过龙头带动和产业链的纵向延伸、横向扩展,在集群内建立起良好的分工与协作关系,使企业由彼此的竞争关系转变为上下游配套的伙伴关系,从而提高生产效率,降低生产成本,形成集群集聚效应。目前,该县已形成汽车零部件、生物化工、服装纺织和食品加工四大产业集群。未来3~5年,该县汽车零部件产业集群的销售收入将超过100亿元。生物化工产业重点围绕新开源、广兴、润华工贸、汇隆等公司展开,重点发展PVP、硫酸、甲醛、糠醇等产品;服装纺织产业重点围绕奥天琪、海华等公司展开,通过服装、精梳纱两大主导产品,带动纺织和服装加工等整个产业的发展;食品加工产业重点围绕月啤、博农、豫竹、伊赛、妙字号、洋晟等公司展开,促其发展壮大,进而积极发展与之相配套的食品包装、蔬菜加工、调料生产等产品。未来3~5年,这三个产业集群的销售收入将分别达到50亿元。
放大产业迸发二期、三期效应
该县以产业龙头企业为切入口,聚力扶持企业扩建、续建,壮大产业规模,带动产业集群集聚发展。2005年,好友轮胎公司动工建设年产120万套全钢子午线轮胎项目,自2007年建成投产以来,分别完成销售收入1.1亿元、3.8亿元和7.6亿元,三年增长翻三番。2009年年初,该公司又启动了2×500万套高性能乘用子午胎和第二条年产120万套全钢子午线轮胎建设项目,项目总投资19.2亿元,今年3月试制出第一条高性能乘用子午胎,填补了河南省无乘用子午胎生产的空白,现已具备年产200万套的产能,今年年底填平补齐达到500万套的年产能。在加快二期、三期项目建设进度,如期达标达产的前提下,该公司又积极筹划建设四期项目,即于2012年开工建设第二条年产500万条半钢子午线轮胎项目。届时,该公司将形成年产240万条全钢胎、1000万条半钢胎及1000万条垫带的产能,年销售收入将超过70亿元,创税利10亿元。目前,该县产业集聚区内各类汽车零部件生产企业达20家,产品涉及汽车轮胎、轮辐、发动机凸轮轴等多个方面,出口到美国、加拿大等50余个国家和地区,成为国内知名的以轮胎为主的汽车零部件产业基地。今年1~10月,该县汽车零部件产业实现主营业务收入33亿元,创利税3.2亿元,分别占集聚区主营业务收入的39%和36%。
食品产业集群“链”动城乡发展
该县打破“城市工业、农村农业”的传统发展模式,坚持用工业理念发展现代农业,充分发挥本地农业资源丰富这一比较优势,将食品产业集群集聚作为统筹城乡经济社会的发展“引擎”,重点扶持以农产品为原料、能拉长工农业生产链条、实现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的食品工业企业,催生了伊赛、妙字号、大辰等一批食品加工企业和名牌产品,建立了果蔬饮料、休闲食品、肉制品、小麦、玉米等生产深加工基地。该县伊赛肉业有限公司是我国牛肉加工的龙头企业,目前已发展成为集架子牛育肥、肉牛屠宰分割、肉制品深加工、连锁销售为一体的现代化牛肉加工企业。该公司年屠宰肉牛6万头,加工精品牛肉1200吨,年销售收入达1.3亿元。日前,该公司向广州亚运会供应了100吨优质牛肉。这是伊赛牛肉进军上海世博会后今年第二次在国际性盛会的餐饮舞台上亮相。(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