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即将公开发布的《全国主体功能区规划》中,按开发方式,将国土空间划分为优化开发区域、重点开发区域、限制开发区域和禁止开发区域。这是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第一个全国性国土空间开发规划。
优化开发区域是经济比较发达、人口比较密集、开发强度较高、资源环境问题更加突出,从而应该优化进行工业化城镇化开发的城市化地区。重点开发区域是有一定基础、资源环境承载能力较强、发展潜力较大、集聚人口和经济的条件较好,从而应该重点进行工业化城镇化开发的城市化地区。限制开发区域分农产品主产区和重点生态功能区,包括大小兴安岭森林生态功能区等25个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禁止开发区域是依法设立的各级各类自然文化资源保护区域,以及其他禁止进行工业化城镇化开发、需要特殊保护的重点生态功能区。
推进形成主体功能区,有利于从源头上扭转生态环境恶化趋势,实现可持续发展。对一些生态环境脆弱的地区,若仍按照原有的发展模式,势必大大超出其资源环境承载能力,陷入越开发、越破坏、越贫困的恶性循环。因此,要引导人口和经济向适宜开发的区域集聚,为农业发展和生态保护腾出更多的空间,促进人口、经济、资源环境的空间均衡。只有这样,才能从源头上遏制生态环境先破坏后恢复的弊端,使当代人的发展不损害后代人利益。
实施各有侧重的绩效评价。为实现科学发展,我国在实施主体功能区域战略过程中将对不同的主体功能区实行不同的绩效考核评价办法,并强化考核结果运用,有效引导各地区推进形成主体功能区。
对优化开发区域的考核,要强化对经济结构、资源消耗、环境保护、科技创新以及对外来人口、公共服务等指标的评价,以优化经济增长速度。对重点开发区域的考核,主要实行工业化、城镇化发展水平优先的绩效考核评价,综合考核经济增长、吸纳人口、产业结构、资源消耗、环境保护等方面的指标。对于限制开发区域中的农产品主产区,主要是要强化对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的考核,而不是对经济增长收入的考核;而对限制开发的重点生态功能区的考核则主要强化对于生态功能的保护和对提供生态产品能力的考核。对于禁止开发的区域,主要强化对自然文化资源的原真性和完整性保护的考核。对不同主体功能区各有侧重的绩效考核评价结果将作为地方党政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选拔任用、培训教育、奖励惩戒的重要依据。(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