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我市现代农业亮点纷呈,探索出一条高效优质、品牌生态、可持续的发展路子。2010年,全市第一产业增加值达到103.3亿元,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7512元。
突出特色,实现农业从单一到多元、从高产到高效的转变。我市广泛开展粮食高产创建活动,去年建成各类粮食高产创建示范田75.7万亩,建立粮食高产创建万亩示范片53个、千亩示范方103个,高产攻关田49个,连续7年实现单产、总产“双增”,创出多项粮食高产的全国纪录。今年小麦单产又达到509.6公斤。同时,我市采取因地制宜、政策引导、典型带动的方式,鼓励农民发展怀药、蔬菜、水果、食用菌四大特色种植,其中怀药种植面积24.4万亩,加工销售企业发展到80家,年销售收入42.2亿元,铁棍山药已成为我市一个全国知名品牌。特色经济作物以四分之一强的面积获取大于60%的效益,成为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的重要支柱。
标准生产,品牌生态,着力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我市先后制定无公害农畜产品生产技术规程32项,认定无公害农产品产地123个、面积60万亩;创省级农业标准化示范区11个、市级示范区41个,认证无公害农畜产品199个,极大地提高了农产品的市场竞争力。同时,我市每年有近300万吨农作物秸秆得到综合利用,利用率在98%以上,青贮玉米秸秆面积达48万亩,秸秆青贮养牛、秸秆种植食用菌两大新兴产业快速发展;重点推广“猪-沼-果”、“畜-沼-菜”等生态农业模式,发展沼气池10.81万户,畜牧饲养场累计建设沼气工程367个,每年推广沼液、沼渣肥田30万亩。我市还大力实施沃土工程,积极推广测土配方施肥、增施有机肥、秸秆还田等技术,有力促进了土壤肥力的稳步提高和耕地的可持续循环利用。
拉长链条,培育龙头,着力将农产品加工业打造成支柱产业。我市培育出以斯美特、天香和伟康、淼雨等为代表的一批知名度较高的农产品加工企业,先后有蒙牛、大用、六合、正虹等国家重点龙头企业以及广济药业、保和堂、掌柜等域外知名制药和食品企业落户我市。目前,全市的国家、省、市重点龙头企业分别达到6家、30家和102家,年销售收入超1亿元的企业52家,形成小麦、玉米、乳品、怀药、果蔬、肉品加工等八大主导产业,小麦面粉及方便食品、玉米淀粉及淀粉糖、乳制品及肉类食品、调味品及饮料的生产量居全省前列,呈现集聚发展态势。
创新机制,加快农业经营方式转变。我市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到2500家,涌现出一大批影响较大的专业合作社,入社成员4.8万户,辐射带动农户23万个,成员户均节本增收1500余元,农业组织化程度显著提高,走在全省前列。同时,我市坚持基层政府搭台、农业部门管理、职能部门联动的原则,加快农村土地经营权流转,目前共流转土地29万亩,涉及农户7.5万个,分别占全市家庭承包土地面积、承包户数的11.4%和12.6%。(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