焦作市十三届人大
六次会议文件十六
关于焦作市2021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
执行情况与2022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
计划草案的报告
——2022年4月27日在焦作市第十三届人民代表大会第六次会议上
焦作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主任 唐 毅
各位代表:
受市人民政府委托,现将2021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执行情况与2022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草案提请市第十三届人大第六次会议审查,并请各位政协委员和其他列席人士提出意见。
一、2021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执行情况
2021年,面对复杂严峻的发展环境和超出预期的风险挑战,特别是灾情疫情叠加的严重冲击,全市上下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视察河南重要讲话重要指示,全面落实省委、省政府和市委各项决策部署,严格执行市第十三届人民代表大会第四次会议决议,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锚定“两个确保”目标,砥砺奋进、攻坚克难,统筹推进疫情防控、防汛救灾、灾后重建和经济社会发展,经济发展实现顶压突破,生态环境历史性显著改善,民生保障有力有效。其中,地区生产总值完成2136.8亿元、增长4.4%,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完成160.7亿元、增长3.3%,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固定资产投资、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分别增长4.1%、8.3%、6.1%,城镇居民、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增长5.4%、7.9%,主要经济指标增速全面转正、位次前移,呈现出“前低后高”态势,实现了“十四五”良好开局。
图1:2021年主要经济指标季度走势
(一)抗灾防疫连战连捷。打赢防疫救灾两场硬仗,为经济社会快速恢复提供了基础性支撑。积极应对洪涝灾害。迅速启动防汛应急响应,加强重大风险预测预警,紧急转移安置群众16.1万人,妥善应对8轮汛情,深入开展防汛“五查一反思”工作,确保了大灾之后无大疫和防汛救灾全面胜利。加快灾后恢复重建。建立灾后重建“1+6”工作机制和“1+N”政策体系,391个灾后恢复重建项目纳入省规划“大盘子”。实施“百日攻坚”行动,灾后重建项目开工率、竣工率和水毁水利、教育、市政设施类灾后重建项目开工率均居全省前三位,全市生产生活秩序快速恢复。科学精准防控疫情。严格落实“四早”要求,压实“四方责任”,扎紧“四个口袋”,因时因势精准防控,细化优化防控流程,全年保持疫情“零病例”“零反弹”。先后组建7批次707人驰援郑州、禹州、安阳等地,为全省疫情防控大局贡献了焦作力量。
专栏1:2021年灾后重建项目建设情况
▲城乡居民住房重建项目。4396户城乡居民住房因灾倒损,已完工4392户。 ▲水利设施修复项目。纳入省灾后恢复重建水利专项规划项目共116处,估算总投资3亿元;完工75处,累计完成投资2.2亿元。 ▲农业生产恢复项目。修复灾毁农田11.1万亩,修复机电井1183眼、低压配电设施223处、田间道路50.5千米,疏浚渠道61.5千米,修复桥涵99座。 ▲教育设施修复项目。626所受灾学校开工624所,开工率 99.7%;完成重建617所,完成率98.6%。 ▲交通基础设施恢复项目。纳入省规划项目102个,总投资13.5亿元。开工项目78个、完工15个,累计完成投资2.3亿元。其中,普通公路灾后重建项目完成投资2.1亿元,占年度投资计划的107.5%。 |
(二)经济运行平稳恢复。生产供给基本稳定。克服重大洪涝灾害影响,粮食总产187.5万吨,其中夏粮单产521.5公斤,居全省第1位。坚持工业强市战略,新增规上企业405家,扭转了2018年以来年度在库数量逐年减少的局面。绿色食品、化工新材料、轻工、生物医药等重点行业税收收入分别增长59.5%、63.7%、22.8%、11.1%。加快服务业恢复发展,商业增值税完成10.8亿元,增长44.6%。接待游客3189.3万人次,增长43%;旅游综合收入230亿元,增长31.5%。内需市场稳步改善。持续扩大有效投资,坚持重点项目建设工作机制,以三个一批“回头看”为抓手,及时有效解决困难问题,省、市重点项目分别完成年度投资计划的147.4%、149.6%。积极促进消费回暖,实施政府消费券发放、景区门票减免、汽车购买补贴等政策,中心城区新建便民消费服务中心100多家。市场主体稳健发展。强化“万人助万企”活动,全省首家建成“万人助万企”线上总调度室,为企业减税降费11.1亿元、发放贷款886亿元,解决企业反映问题1076个,获评全省“万人助万企”活动优秀省辖市。金融机构人民币存贷款余额2470.1亿元、1806.4亿元,分别增长7.1%、4.5%。各类市场主体达到25.5万户,增长8.4%;新登记4.6万户,增长11.2%。
专栏2:2021年扩大有效投资情况
▲“三个一批”活动。累计“签约一批”项目75个、已开工71个、开工率94.7%;累计“开工一批”项目91个、已投产66个、投产率72.5%;累计“投产一批”项目103个、已达效101个、达效率98.1%。 ▲补短板“982”工程。纳入省补短板“982”重大项目606个,总投资3258.5亿元,项目个数居全省第5位。 ▲新型基础设施。新建5G基站1616个,县城以上城区实现全覆盖,重点乡镇、农村热点区域全覆盖。新建公用充电桩226台、充电站12座。 ▲交通工程。实施重大交通项目“378”工程,加快推进呼南高铁豫西通道、新焦铁路前期工作,沿黄、沿太行、焦平、沁伊、长修5条高速开工建设,孟州至偃师黄河大桥主体完工。 ▲城乡供水一体化工程。孟州市南水北调水厂建成,修武县七贤镇中心水厂、博爱县引丹水厂主体工程完工。全市152个村、25万人实现城乡供水一体化。 ▲新能源及资源循环利用工程。温县生物质热电联产项目建成投运,兴武、华能各5万千瓦风电项目建成并网,河南永续60万吨年处理废旧铅酸电池综合利用项目、蓝天资源年处理20万吨废旧轮胎无害化再生利用项目(一期)建成投产。温县获批农村能源革命示范县,修武县、博爱县获批光伏整县推进示范县。 |
(三)动能转换步伐加快。创新能力持续提升。把创新作为发展的第一动力,成立市科创委,组建市产业技术科学院。全省18个产业研究院和中试基地,我市入选2个。新认定国家高新技术企业116家,国家科技型中小企业入库495家。新增省创新龙头企业6家、省“蹬羚”企业5家。建成科技产业综合体16家,入驻科技型企业1299家。科技创新指标居全省第3位。工业转型深入推进。聚焦“356”特色产业集群,加快推动传统产业高位嫁接、新兴产业抢滩占先,工业转型升级项目完成投资434.9亿元,获评省智能制造优秀市。强力实施“2122”企业培育工程,龙佰集团、中原内配等10家企业入选全省制造业100强。新增省专精特新中小企业56家、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6家,均居全省第5位。蒙牛乳业、健康元、风神股份入围省第二批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融合试点单位。服务业提质增效。加快全域旅游示范市创建,解放区、温县成功创建省级全域旅游示范区,新增3A级旅游景区6家,龙翔山居民宿集群、大南坡村老村小馆等项目建成营业。电商物流业加快发展,我市获批国家跨境电商零售进口试点城市,修武县成功创建国家级电子商务进农村综合示范县,武陟县获批全省第二批区域物流枢纽节点。
专栏3:2021年“356”特色产业集群培育情况
▲高端装备。河南城盾智能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年产150台(套)城市地下管廊智能盾构机及2000套矿机设备等项目建成投产,高端装备产业增加值增长4.5%,占全市规上工业比重为10%。 ▲绿色食品。大咖食品产业园一期等项目建成投产,绿色食品产业增加值增长10.7%,占全市规上工业比重为13.2%。 ▲新材料。河南中炭新材料科技有限公司年产5万吨超高功率石墨电极等项目建成投产,新材料产业增加值增长16.2%,占全市规上工业比重为10%。 ▲汽车及零部件。焦作耀鹏信息科技有限公司年产200万只新能源汽车电子产品等项目建成投产,汽车及零部件产业增加值下降11.2%,占全市规上工业比重为5%。 ▲现代化工。佰利联新材料有限公司年产20万吨氯化法钛白粉等项目建成投产,现代化工产业增加值增长11.3%,占全市规上工业比重为19.5%。 ▲铝工业。河南中建北方建材科技有限公司年产20万平方米铝合金模板等项目建成投产,铝工业产业增加值下降3.3%,占全市规上工业比重为5.5%。 ▲轻工纺织。焦作市汇百川纺织有限公司年产10万锭紧密赛络纺等项目建成投产,轻工纺织产业增加值增长9.1%,占全市规上工业比重为8.3%。 ▲能源工业。三峡益众盘活等项目建成投产,能源工业增加值下降0.4%,占全市规上工业比重为17.9%。 ▲新型显示及智能终端。河南福淼宜信科技有限公司年产千万套物联网智能设备等项目开工建设,新型显示及智能终端产业增加值下降22.9%,占全市规上工业比重为0.7%。 ▲生物医药。河南省健康元生物医药研究院等项目建成投产,生物医药产业增加值增长2.6%,占全市规上工业比重为2.6%。 ▲节能环保。焦作蓝天资源循环有限公司年处理20万吨废旧轮胎无害化再生利用等项目建成投产,节能环保产业增加值增长5.5%,占全市规上工业比重为1.2%。 ▲新能源及网联汽车。河南御捷时代汽车有限公司年产15万辆纯电动车10万套锂电池包等项目建成投产,新能源及网联汽车产业增加值下降5.1%,占全市规上工业比重为3.3%。 ▲智能装备。百维智能装备产业园二期等项目建成投产,智能装备产业增加值增长2%,占全市规上工业比重为1.7%。 ▲5G产业。沁阳市晋煤天庆智能工厂等项目建成投产,5G产业增加值下降30%,占全市规上工业比重为0.6%。 |
(四)城乡区域发展协调水平显著提升。积极融入都市圈建设。出台郑焦一体化发展规划,市域铁路东线、西线(S3、S4线)纳入郑州都市圈相关规划。实施“378”工程,沿太行(焦作至济源段)、沿黄(武陟至济源段)、焦平(焦作至荥阳段)、沁阳至伊川、长垣至修武等5条高速公路开工建设。首批27个政务服务事项与郑州实现“异地通办”。加快中心城区建设。快速推进城中村(棚户区)改造和东海大道等十大基础设施项目,提质改造184.3公里雨污水管网、724个老旧小区。新建35处口袋公园,改造提升人民公园、生态植物园等,顺利完成国家园林城市普查验收。支持县域提速发展。百城提质工程累计完成投资369亿元。255项经济社会管理权限下放到县(市),136项省辖市级经济管理权限同步下放至开发区,市与县(市)财政体制有序衔接。启动开发区整合扩区调规改制,孟州市产业集聚区荣获全省最具竞争力“百亿产业集群”,武陟经济技术开发区等3家集聚区荣获全省开发区建设“金星奖”系列先进单位。加速乡村振兴步伐。国家、省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分别达到7家、47家。全国“一村一品”示范村镇达到8个,207个村成功创建省级“千万工程”示范村,农村卫生厕所普及率91.7%,生活污水处理率36.3%,获评全国“四好农村路”市域示范创建突出单位、全省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三年行动先进市。
专栏4:2021年十大基础设施重点项目建设情况
▲城区河道综合整治项目。综合整治瓮涧河、普济河、白马门河、李河等河道,岸边绿化率达到74%。新建、改造排水管网184.3公里。 ▲东海大道项目。焦辉路至大沙河段(除U型槽)完工,大沙河至S104段工程稳步推进。 ▲东部静脉产业园项目。生活垃圾焚烧发电主体工程完成77%,设备安装量完成58.5%。 ▲大沙河生态治理项目。投资6000万元,完成凯旋路建岛及湖心岛改造、游客码头、艺术坐凳及导视标识系统等项目。 ▲新河商务区高压线路归并改造工程项目。综合舱主体施工4.8公里。 ▲棚户区(城中村)改造项目。货币化安置住房1270套,实物安置住房25067套。 ▲城镇老旧小区改造提质项目。完成年度目标的116%,惠及群众12万人。 ▲国道207焦作至温县段改建(西环路)项目。已通车运行。 ▲孟州至偃师黄河大桥项目。主体工程完工。 ▲南水北调城区段绿化带项目。国家方志馆南水北调分馆试开馆,南水北调第一楼主体结构完成,天河北路、天河南路(除政二街-群英河桥段外)全线贯通。 |
(五)改革开放纵深推进。重点领域改革不断深化。出台《焦作市深入实施高标准营商环境优化行动方案》,开展突出问题集中整治行动,构建“1+21”指标体系,细化落实任务272项。“信易贷”平台获得全省一等奖、“全国中小企业融资综合信用服务特色平台”称号。市本级2191项政务服务事项全部实现“最多跑一次”可办。智慧金服平台、党群360工作法荣获全省优秀改革成果奖。外资外贸保持稳定增长。开通首列“焦作-青岛”铁海多式联运班列,举办“一赛一节百名苏商进焦作”“百名湘商焦作行”等活动,参加中阿合作论坛、中俄企业对接会等线上线下经贸活动,新引进省外境内项目485个,实际到位省外资金724.7亿元,居全省第6位。外贸进出口完成169.5亿元,居全省第6位,增长24.5%;出口完成127.7亿元,增长24.7%。
专栏5:2021年重点领域改革情况
▲财税体制改革。完善财政资金直达民生机制,深化财政零基预算改革,加强预算约束和绩效管理。市与县(市)财政体制有序衔接。 ▲国资国企改革。纵深推进国企改革三年行动,完成计划任务的96.6%,高于全省5.6个百分点。 ▲县域放权赋能改革。省定255项市级经济社会管理权限下放到位。 ▲农村改革。有序推进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全面完成集体土地所有权登记,在全省率先实现市县两级集体建设用地基准地价全覆盖。 ▲“放管服效”改革。市本级2191项政务服务事项全部实现“最多跑一次”办理,工程建设项目全流程审批时限由120个工作日压减到15-65个工作日。 ▲社会信用体系建设。市公共信用信息共享平台二期建成,归集信用数据2.7亿条,信用环境指标得分连续两年进入全省“第一方阵”,“信易贷”平台获得全省一等奖、“全国中小企业融资综合信用服务特色平台”称号。 |
(六)绿色低碳转型扎实推进。碳达峰碳中和有序开展。制定碳达峰碳中和行动方案,圆满完成清洁取暖试点城市三年总体目标,86家重点用能单位开展节能降碳改造,综合用能1000吨标准煤以上的工业项目全部纳入市级节能审查,圆满完成单位GDP能耗降低4.3%的省定目标任务,为我市“十四五”期间工业生产和项目建设预留了空间。环境质量持续改善。PM10、PM2.5浓度均值分别降低13.4%、19.6%,改善率均居全省第2位,优良天数228天,超额完成省定目标。6个国控、省控地表水断面均达到或优于年度目标,城市集中式饮用水源水质稳定达标。受污染耕地、建设用地污染地块安全利用率均达到100%。生态治理成效明显。开展国土绿化行动,森林资源培育16.4万亩;建成森林乡村示范村90个、森林特色小镇16个。南太行山水林田湖草国家第三批试点工程35个子项目全部完工。
(七)民生保障能力持续增强。民生支出占一般公共预算支出的76.2%,圆满完成省市重点民生实事,荣获省重点民生实事工作突出单位。就业形势稳定向好。失业保险稳岗政策惠及463家企业、11万余名职工。发放职业培训券2.6万张、使用1.8万张,分别居全省第4、第2位。全国首批公共就业人才服务标准化试点市通过国家验收。社会保障提质扩面。巩固拓展脱贫成果,兜牢“三保障”底线,加强防返贫动态监测帮扶,守住了不发生规模性返贫底线。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参保人数163.7万人,社保卡用户368.2万,补发调增养老金2.2亿元。发放2.5亿元救助低保、特困保障金,惠及群众97.6万人次。社会事业稳步推进。教育事业全面发展,新改扩建公办幼儿园15所、中小学37所,维修加固中小学校舍618所;义务教育集团达到99个,省标准化管理示范校、特色校达到13所。补齐公共卫生短板,新增3个省级区域医疗中心、2个省级区域中医专科诊疗中心,县级综合医院实现二甲全覆盖。基层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实现全覆盖。深入推进省智慧养老服务平台试点建设,蕾娜范老年公寓成功创建省首批医养结合示范点。重点领域风险防范化解。积极应对煤价上涨、供应紧张、灾害冲击等影响,迎峰度冬期间用电用能平稳安全。财政金融风险有效防控,开展财政专项资金绩效评估,整合资金4585万元。处理问题楼盘项目118个,为67个小区、251宗自建院办理不动产证。信访稳定综合考核居全省第1位。深入推进安全生产专项整治三年行动,生产安全事故次数下降10.3%。
专栏6:2021年市重点民生实事完成情况
▲实施高质量就业专项行动。全市城镇新增就业64540人,完成年度目标的105.8%。 ▲推进城镇老旧小区改造提升。改造提升完工34765户,惠及群众12万人。 ▲加快推进城乡供水一体化。孟州市南水北调水厂完成建设,修武县七贤镇中心水厂、博爱县引丹水厂主体工程完工,年度完成投资8亿元。全市152个村、25万人实现城乡供水一体化。 ▲加强食品安全抽检,提升食品安全保障水平。开展“菜篮子”“米袋子”“肉盘子”“果盘子”等专项抽检,市县共抽检食品16513批次。 ▲全面提升市县两级传染病诊治能力,完善公共卫生应急体系。6县(市)县级医院传染病区建设项目主体均已完工。 ▲做实基本医疗保险和生育保险市级统筹,提升医疗保障效率。基本医疗保险和生育保险市级统筹,实现基本政策、待遇标准、经办管理、定点管理、信息系统、基金管理“六统一”。 ▲推广“焦我办”平台,提供多种掌上便民服务。“焦我办”APP注册用户53.6万人,实现了居住证核发、契税缴纳、青年人才补贴申领等303项服务事项的掌上办理。 ▲推广强化适老化服务,帮助老年群体跨越数字鸿沟。22家医疗机构被确定为老年友善医院创建示范单位,建立交通运输领域“健康码”亲友代办、工作人员代查等服务机制。开辟“老年人无健康码绿色通道”,开设“老年人服务专窗”“社银一体化”等便捷服务。 ▲加强公办幼儿园建设,解决学前教育“入园难、入园贵”问题。新改扩建公办幼儿园15所,公办幼儿园和普惠性幼儿园在园幼儿占比分别达到35.1%(省定目标35%)、82.7%(省定目标80%)。 ▲加强残障救助,为困难残疾人购买人身意外伤害保险。为31531名困难残疾人购买保险,保费标准60元/人/年。 ▲实施“百姓文化超市”惠民工程,最大程度满足群众文化需求。组织公共文化活动配送557场,打造了“童趣慕课”“超市观影团”“非遗工坊”“书香满城”等群众喜闻乐见的文化活动品牌。 ▲推进农村户厕改造、整治农村人居环境。农村户厕改造完成41412户;累计改造卫生厕所49.1万户,普及率91.7%(省定目标90%)。 |
在看到成绩的同时,我们也清醒地认识到,受周期性问题、结构性矛盾和短期偶发因素交织叠加影响,全市经济增长动能相对不足,持续恢复发展的基础仍不稳固。一是经济增长承受超预期压力。受汛情疫情、环保管控和有序用电等不利影响叠加冲击,我市地区生产总值、规上工业增加值、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等指标增速低于年初预期。二是转型发展难度大。现代产业体系尚未真正形成,传统优势产业亟需延链补链强链,新兴产业占比不高、发展相对缓慢,在经济下行压力加大、资源环境约束趋紧、原材料价格高企的背景下,部分产业发展和企业生产经营仍较困难。三是内需恢复缓慢。受资源不足、成本上涨等因素影响,企业预期和信心不稳,投资增长内生动力不足;受疫情、汛情影响,居民消费意愿下降,大宗消费、生活服务消费、旅游消费恢复相对较慢。四是要素保障难度加大。“放管服效”改革仍存在着部门协同不够等问题,中小企业融资难、融资贵问题依然突出,工业用地紧缺与土地利用低效粗放问题并存,高端人才招不到、留不住等问题依然存在。五是社会民生领域仍存短板。应急管理、防灾减灾还存在薄弱环节,教育、医疗、养老等领域优质公共服务供给不足,城市治理、社会治理仍有待加强。
二、2022年全市经济社会发展的总体要求和主要任务
2022年经济社会发展的总体要求: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中央、省委决策部署,锚定“两个确保”,推进“十大战略”,弘扬伟大建党精神,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服务和融入新发展格局,认真落实“1353”总体发展思路,把制造业高质量发展作为主攻方向、把文旅文创深度融合作为新的增长极、把城乡协调发展共同繁荣作为民心工程,加快推进郑焦融合,统筹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统筹灾后恢复重建与防灾减灾能力提升,统筹发展和安全,抓实“六稳”“六保”,持续改善民生,推动经济发展提质提速,保持社会大局稳定,以优异成绩迎接党的二十大胜利召开。
2022年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预期目标:地区生产总值增长8%左右,研发经费投入强度2%以上,居民收入与经济增长协调同步,规上工业增加值增长8.5%以上,固定资产投资增长10%以上,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8.5%左右,进出口总额保持平稳增长,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增长5%以上,城镇调查失业率、节能减排、CPI涨幅等完成省控目标。
贯彻落实市委经济工作会议精神,主要做好九个方面工作:
(一)以扩投资促消费强实体为发力点,着力推动经济增长。落实优势再造战略,突出“项目为王”鲜明导向,激发消费市场潜力,精准支持实体经济,着力增强发展内生动力。
持续扩大有效投资。以“三个一批”、省市重点项目为抓手,谋划实施一批重大项目,做实项目前期,优化项目服务,强化项目攻坚,全力增强发展后劲。常态化开展“三个一批”活动。出台重大项目“三个一批”活动评价办法及三项制度实施意见,推动签约项目早开工、开工项目早投产、投产项目早达效,力争签约、开工、投产项目均达到100个以上。强力推进省市重点项目。实施省市重点项目260个,以月保季、以季保年,力争投资完成率、项目开工率、项目竣工率和省定联审联批办结率均达到100%。加快推进灾后重建项目。做好亚投行灾后恢复重建项目申报实施工作,加快纳入省灾后重建规划的391个项目建设,全面修复水毁水利、农田、城市防洪防涝等工程,着力消除南水北调防洪安全隐患,汛期前完成河道、水闸、水库等6类113处水毁水利工程,6月底前完成11万亩Ⅱ类水毁高标准农田恢复重建。加快受损学校、医疗卫生机构恢复重建。强化项目建设要素保障。坚持集中有限资源保重点,用足用好项目前期专项经费,推动建设用地、环保容量、能耗指标等要素向重大项目倾斜。强化资金保障,推动银企对接,争取国开行、农发行等政策性金融贷款支持。加强与社会资本合作,综合运用BT、BOT等多种融资模式,解决政府类投资资金不足问题。强化用地保障,持续开展批而未供、供而未用土地处置专项行动,力争盘活存量土地1.5万亩。
专栏7:2022年市重点项目
▲先进制造业。共145个项目,总投资1335亿元,年度计划投资382亿元。 ▲现代服务业。共35个项目,总投资490亿元,年度计划投资88亿元。 ▲现代综合交通。共9个项目,总投资342亿元,年度计划投资56亿元。 ▲绿色低碳能源。共8个项目,总投资92亿元,年度计划投资21亿元。 ▲新型城镇化。共12个项目,总投资187亿元,年度计划投资40亿元。 ▲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共6个项目,总投资54亿元,年度计划投资8亿元。 ▲新型基础设施。共14个项目,总投资140亿元,年度计划投资44亿元。 ▲生态环保。共7个项目,总投资51亿元,年度计划投资20亿元。 ▲社会事业。共24个项目,总投资143亿元,年度计划投资49亿元。 |
持续激发消费潜力。推动核心商圈升级发展,加快市商务中心区建设,提升丹尼斯、万达、王府井等城市地标商圈影响力,推进世合万达广场、铜锣湾等商贸综合体建设。围绕夜食、夜游、夜娱、夜购等开展促消费活动,推动非遗老字号特色美食传承创新,繁荣夜经济。组织开展汽车促消费补贴等活动,持续抓好汽车、家电、住房等大宗商品消费。不断壮大新兴消费,组织开展直播带货、即时配送、展览展销等线上线下系列促消费活动,完善社区生活“一站式”服务功能,建设“15分钟便民生活圈”。
大力支持实体经济。纵深推进“万人助万企”活动,全面落实国家、省新的组合式税费支持政策,严格执行帮助市场主体纾困解难30条措施,协调解决企业发展中面临的问题难题,力争企业问题解决率达到97%以上。加大金融支持实体经济力度,开展“引金入焦”工程,推进农信社改制、组建农商行。依托智慧金服平台,全年举办政金企对接会30场以上。壮大基金规模,设立总规模50亿元的新兴产业投资引导基金、总规模30亿元的市绿色转型发展产业基金、总规模20亿元的多氟多新能源新材料国家转型升级产业基金、总规模5亿元的创业投资引导基金。
(二)以制造业高质量发展为主攻方向,着力构建特色优势产业体系。落实换道领跑、数字化转型战略,聚焦“356”特色产业集群打造、“2122”企业培育,以千亿级新材料产业集群培育为突破口,推动产业转型升级。
做优产业。提质发展传统产业。推动制造业高端化,强化传统产业技术改造升级,分行业、分领域制定技术改造路线图,推动传统产业延链补链强链、高端化发展。力争实施升级改造项目300个以上,技改投资增长30%以上、占工业投资比重超过26%。推动制造业数字化,实施“企业上云上平台”提升行动,开展以设备换芯、生产换线、机器换人为核心的智能化改造,打造10个智能工厂(车间)、2个“5G+工业互联网”行业样板示范工程。推动制造业绿色化,深入开展“四绿创建”活动,创建一批绿色工厂、绿色产品、绿色供应链和绿色园区。推动制造业服务化,深化先进制造业与现代服务业融合,促进传统制造向“产品+服务”“制造+服务”转型,向“微笑曲线”两端延伸。培育壮大新兴产业。布局建设新兴产业园区,引导上下游关联企业、配套合作企业跟进集聚,推动新材料、电子信息等战略性新兴产业扩规模、上档次。加强与新能源领军企业、中国汽车工程研究院等网联车领军企业沟通洽谈,争取投资超100亿元的新能源电池等招商引资项目落地,推动战略性新兴产业产值增长15%以上。谋划布局未来产业。抢抓郑州燃料电池汽车应用示范城市群获批有利契机,支持中站、温县等县(区)规划建设氢能产业园。支持健康元生物、新开源制药等企业开展重大基础研究,推动现有产业未来化、未来技术产业化。
专栏8:2022年先进制造业重大项目
▲千亿级新材料产业。加快推进总投资52亿元的河南佰利新能源材料有限公司年产40万吨新能源电池材料、总投资51.5亿元的多氟多新材料股份有限公司年产10万吨锂离子电池电解液关键材料、总投资22.8亿元的中铝中州铝业有限公司工业转型升级(百万吨精细氧化铝基地建设)等项目。 ▲食品产业。加快推进总投资15亿元的大咖国际食品有限公司大咖国际产业园二期、总投资10.3亿元的成汇食品有限公司年产10万吨速冻食品加工、总投资10亿元的蒙牛乳业(焦作)有限公司年产20万吨高端液态奶生产线扩建等项目。 ▲装备制造产业。加快推进总投资20亿元的世邦工业科技集团修武产业园有限公司年产5000台(套)高端智能矿机设备产业园、总投资10.3亿元的中内凯思汽车新动力系统有限公司年产90万只高端国Ⅵ发动机钢质活塞等项目。 ▲生物医药产业。重点推进总投资10.5亿元的焦作市金控投资控股有限公司马村区高端医药制造产业、总投资5.1亿元的广济药业(孟州)有限公司维生素生产基地等项目。 ▲电子信息产业。加快推进总投资50亿元的河南旭创光电科技有限公司孟州光电产业园、总投资10.2亿元的焦作耀鹏信息科技有限公司年产200万只新能源汽车电子产品、总投资6.7亿元的沁阳国顺硅源光电气体有限公司电子新材料科技园等项目。 |
做实平台。制定开发区整合方案,全市开发区完成整合挂牌。落实“多规合一”“三条控制线”和产业用地不低于60%的要求,科学编制开发区规划,力争年底前具备条件的开发区完成扩区调规。加快推进开发区体制机制改革,以“管委会+公司”“三化三制”为重点,以武陟县、沁阳市为试点,力争6月底前全部开发区完成改制。吸引社会资本推动园区更新,盘活闲置低效土地,完善标准厂房等基础配套功能,聚焦1-2个主导产业招引落地一批产业链上下游重大项目。建立健全开发区统计制度。
做强企业。实施企业“添翼计划”,强化项目支撑、要素保障,引导优质资源向重点企业和优势企业聚集, 激发市场主体活力。加快培育龙头企业。聚焦特色产业、核心企业,集聚资源要素,建立先进制造业重点产业链链长和产业联盟盟长“双长制”,力争全年新增百亿级龙头企业1家、50亿级龙头企业2家。加快培育规上企业。建立“个转企、小升规、规转股、股上市”分级培育机制,完善“两库一表”推进模式,分行业实行差异化、精准化管理,力争新增规上企业450家。加快培育专精特新企业。分级建立专精特新种子企业培育库,设立企业成长跟踪系统和专精特新企业评价系统,在政策资金、人员培训、指导服务等方面给予重点倾斜,力争新增省级以上专精特新企业70家。加快培育中小微企业。建设小微企业创业创新基地,培育中小企业公共服务示范平台,在简化审批手续、落实税收优惠、转后跟踪服务等方面给予政策支持,优化企业创新成长生态,力争新登记市场主体5万户以上。积极推动企业上市。建立上市企业培育库,完善分级培育机制,强化专班引导、开辟“绿色通道”,积极帮助解决上市挂牌前期关键节点问题,力争龙佰集团在港交所上市,皓泽电子、江河纸业在深交所上市。
(三)以文旅文创融合为新的增长极,着力优化提升现代服务业。落实文旅文创融合战略,推动文化旅游、健康养老等生活性服务业向高品质和多样化升级,推动现代物流、科技服务等生产性服务业向专业化和高端化发展,加快现代服务业提速扩容。
打造高能级文旅。以创建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市为抓手,建设“五大名城”,着力打造“山水富城·文武福地”。建设旅游名城。统筹推进全域旅游示范创建,积极推动解放区创建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沁阳市创建省级全域旅游示范区。推进陈家沟创建国家5A级旅游景区,西大井、森林动物园、荣盛·汉服小镇等创建国家4A级旅游景区。实施旅游交通体系提升工程,构建“云游焦作”网络体系。建设文创名城。加快黄河大运河文化遗产系统保护和活态传承,加快推动黄河国家文化公园焦作段建设。开展非遗点亮计划、文创进景区等活动,推出焦作·国际首创高塔实景演出等一批沉浸式演艺体验新消费项目。建设太极名城。创建国家级太极拳文化生态保护区,办好太极拳传承发展大会,建设国际太极拳传承发展大会永久会址,推进温县“印象·太极”等项目建设。加强太极拳文化旅游国际交流合作,强化太极拳普及弘扬。建设康养名城。重点推进云台山·云阶康养小镇、白鹿仓·黄河歌谣国际康养旅游度假区、“一品原乡”国际康养度假区、和生国际康养度假小镇等项目,大力推进陈家沟太极文化生态园、怀县故城康养文化旅游等项目建设,加快形成康养旅游产业体系。建设度假名城。加快岸上小镇、龙翔山居、猫岔等焦作南太行高端民宿集群建设,形成“山居美学·山阳诗意”的独特IP,打造中国“北方民宿之都”。创建云台山国家级旅游度假区,办好汉服节、云台山音乐节等活动,做强旅游二次消费。
专栏9:2022年文旅文创重大项目
▲重点景区建设。加快推进总投资35亿元的河南白鹿仓·黄河歌谣国际旅游度假区项目一期工程、总投资25亿元的和生国际康养城一期等项目。 ▲核心景区功能提升。加快推进总投资2亿元的青天河风景名胜区基础设施提升项目,推进云台山旅游基础设施、神农山景区旅游基础设施等项目。 ▲南太行、沿黄旅游带。加快推进总投资6亿元的南太行龙翔山居民宿集群建设等项目。谋划推进总投资15亿元的金岭坡太行艺术小镇一期、总投资12亿元的虎路峪谷脉部落旅游开发等沿山沿黄生态旅游集聚带项目。 ▲城市文旅品牌。加快推进总投资3亿元的恩州驿明清仿古商业街、总投资2亿元的焦作市典礼学书历史文化主题乐园及匾额展览馆等项目建设,提升城区景区品质和内涵。谋划推动投资50亿元的焦作·百年矿业遗址公园暨黄河大运河非物质文化遗产展示中心、投资12亿元的中站区王封·西大井等项目。 |
做强现代物流业。持续推动国家供应链创新与应用示范城市创建,力争年内新签约或开工建设5个亿元以上物流项目,A级物流企业数量达到15家。积极融入郑州大都市区物流网络,重点推进总投资18亿元的豫北现代物流园、总投资8.2亿元的中国宝武(焦作)现代综合物流园二期、总投资5亿元的南泓物流基地等项目建设。谋划推动总投资10亿元的焦作市快递物流电商直播产业园、总投资3.9亿元的焦煤集团综合物流园等项目,持续增强现代物流业服务经济发展能力。
促进两业深度融合。加快风神全球轮胎研发中心、隆丰皮草绿色皮革技术创新研发中心等项目建设,鼓励传统产业企业大力发展产业孵化、科技研发、运维服务等生产性服务业。支持中原工业设计城、地理信息示范产业园等做大做强,形成一批特色鲜明、优势突出的制造服务业集聚区和示范企业,推动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相融相长、耦合共生。
(四)以科技创新为根本动力,着力增强企业内生动力。落实创新驱动、科教兴市、人才强市战略,聚焦企业、平台、人才等关键环节,营造一流创新生态,建设中部地区新兴科创名城。
实施创新型企业树标引领行动。筑牢企业科技创新主体地位、引导创新要素向企业集聚,推动规上工业企业与一个高校或科研院所建立合作关系、组建一个研发团队、建设一个研发平台,力争“三个一”覆盖率达到20%以上,开展研发活动达到50%以上,提升企业技术创新能力和水平。常态化推进院(校)地合作,积极推动签约项目落地实施与转化见效,全年开展对接活动40次以上,签订产学研合作项目50项以上,落地科技合作项目20项以上。
实施高新技术企业倍增行动。建立“微成长、小升高、高变强”高新技术企业梯次培育机制,力争国家科技型中小企业新入库60家、总数突破550家,国家高新技术企业新增50家、总数突破350家,创新龙头企业和“瞪羚”企业总数分别达到10家,着力打造具有核心竞争力的高新技术企业集群。
实施新型研发机构建设行动。支持河南理工大学建设“深部资源开采复合动力灾害防控”省部共建国家实验室,推动国内外一流科研院所、高等院校、科技研发平台、大型企业及其研究机构在焦作设立或共建研发机构,力争省重点实验室或分支机构布局焦作,全年新增省级以上科技创新载体平台20家以上,建成1家科技产业综合体,创建1家省级产业研究院和1家省级以上制造业创新中心。
打造一流创新生态。深化科技体制改革,积极探索“揭榜挂帅”、首席专家负责制等制度。深化科技金融结合试点改革,发挥科技金融服务中心、科技支行、科技创新投资引导基金作用,引导撬动金融资金、社会资本向创新领域集聚,形成多元化投入新格局。实施“怀川英才计划”,招聘行业急需紧缺人才,建设科技人才(企业家)库,累计入库人数达到3000人以上。
(五)以深化改革开放为驱动力,着力激发发展动力活力。落实全面深化改革战略、制度型开放战略,内外联动、量质并重、全域统筹,加快构建高水平开放型经济新体制。
实施重点领域改革攻坚行动。优化营商环境,深入开展“能力作风建设年”活动,出台《焦作市优化营商环境工作激励与责任追究办法(试行)》,开展点对点整改,力争在全省营商环境评价中争先进位。纵深推进“放管服效”改革,优化“焦我办”城市门户APP功能,持续深化以区域评估、多评合一、一网通办为主体的工程建设项目审批制度改革。深化要素市场化配置改革,促进要素自主有序流动,提高要素配置效率。深化国资国企改革,扎实开展国企改革三年行动。深化财政体制改革,规范市、区两级财政关系,推进财政支出标准化。
加快社会信用体系建设。修订《焦作市公共信用信息目录》,力争公共信用信息全量及时归集共享,数据总量突破3亿条。优化完善“焦信服”APP,开发信用修复主动告知、信用政策精准推送、公共信用产品主动提供三大惠企功能。实施“信易+”民生服务工程,成立“信易+”守信激励创新联盟。
强化产业链精准招商。瞄准高端装备制造、生物医药、数字经济、新材料等重点产业链,推行市级领导担任产业链链长、龙头企业担任链主,开展链式招商、专业化招商。紧盯珠三角、长三角、京津冀产业转移开展专题招商活动,力争签约项目100个以上、总投资800亿元以上。
建设内陆开放高地。深入对接RCEP国际经贸新规则,落实稳外贸政策措施。积极申建中国(焦作)跨境电子商务综合试验区,组织开行多式联运专列(班列)。做强羊剪绒及制品、造纸及制品出口基地和服务外包示范园区,创建更多国家级、省级新产业出口基地,支持孟州市政府与中国食品土畜进出口商会联合举办河南(桑坡)国际皮毛交易会。扩大外贸企业进出口规模,推动焦作“区域品牌”向“国际品牌”跃升。
(六)以郑焦深度融合为突破口,着力推动新型城镇化。落实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战略,推动交通区位优势向郑焦协同发展优势转变,推动城乡基础设施和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促进区域协调、城乡融合发展。
加快郑焦一体化发展。站位郑州都市圈建设全局,谋划焦作交通体系建设,实施铁路畅通、高速公路成网、国省干线公路提质等工程,推进郑焦交通共建。统筹推进郑焦科创走廊、郑焦智造走廊和郑焦晋智慧物流走廊建设,拓展跨区域“飞地经济”发展新模式,推进郑焦产业共链。依托孟州进出口肉类功能性口岸、河南德众保税物流园区等口岸枢纽,加强与郑州空港、洛阳空港等业务对接、联动发展,实现口岸信息集中申报、多式联运分拨配送、区港联动直通放行、O2O保税直购体验。推动“两山两拳”生态文化旅游示范带建设,加快推进河南太极学院等项目,谋划推动温县陈家沟太极文化生态园等项目。
专栏10:2022年基础设施重大项目
▲铁路畅通工程。加快推进呼南高铁焦作经洛阳至平顶山段开工建设,谋划推动新焦铁路项目。 ▲高速公路成网工程。加快推进沿太行高速焦作至济源段、沿黄高速武陟至济源段、焦平高速焦作至荥阳段、沁阳至伊川、长垣至修武等高速公路建设,力争开工沿太行高速焦作段项目,谋划推动焦唐高速温县至巩义段、郑州至焦作高速公路项目。 ▲国省干线公路提质工程。加快推进省道230修武方庄至博爱寨豁段、省道230与国道207东西两条联络线工程等项目。 ▲区域物流枢纽建设。加快推进总投资18亿元的豫北现代物流园、投资15亿元的河南德众保税物流园、总投资8.2亿元的中国宝武(焦作)现代综合物流园二期、总投资10.2亿元的河南国誉工业物流园等项目。 |
做大做强城区经济。规划建设中站区千亿级新材料产业园、马村区生物医药产业园、示范区绿色食品产业园、示范区电子信息及数字经济产业园、示范区新能源汽车产业园等市本级五大产业园区。加快建设智慧城市,新建5G基站2000个;强力推进焦作数字经济产业园、河南数字动漫产业园等项目建设。规划推进沿南太行、沿南水北调和新河商务中心区、大沙河科创片区等城市地标。
加快建设韧性城市。大力推进以“三区一村”为主要内容的城市更新行动,积极推进西大井片区改造、百年电厂片区改造等项目建设,完成221个老旧小区改造提质,棚户区改造项目完成投资30亿元以上。积极创建国家海绵建设示范城市,实施河道排水防涝建设工程,汛期前完成大沙河、新河、山门河等河道应急度汛工程,完成瓮涧河、普济河等河道综合整治,加快文昌路铁路桥等易积水区域治理。持续改善城市“微循环”,东海大道全线贯通,打通城市东外环;打通城区断头路,建成长恩路(天河南路-人民路)、光明路(天河南路-人民路)、孟州路(丰收路-新河北路);开工建设工字路(和平街-铁路北)、文林路(河南路-丰收路)、恩达路(文汇路-文林路)、天河南路(文汇路-文林路)。
支持县域经济发展。持续做好县域经济放权赋能后续工作,引领县(市)主攻2-3个主导产业,建设一批产业转型示范园区。统筹推进公共服务设施提标扩面、环境卫生设施提级扩能、市政公用设施提档升级,加快建设城乡供水一体化项目,有力有序推动城镇基础设施向乡村延伸,建成孟州、沁阳南水北调水厂,完成博爱、武陟水厂升级改造,让更多群众吃上丹江水。
专栏11:2022年新型城镇化重大项目
▲补短板项目。继续推进31个棚改项目,建成交付1万套。实施221个老旧小区改造项目,惠及居民9527户。 ▲强功能项目。加快推进东海大道综合建设PPP、打通城区断头路工程等项目,推动污水管网新建37公里、供水管网更新23公里、排水管网更新300公里、燃气管网更新500公里。 ▲提品质项目。加快推进南太行森林公园,丰收路、民主南路生态廊道建设和东、西部静脉产业园区等项目。 ▲强商贸项目。加快推进铜锣湾广场、世合万达广场、万邦厚疆(焦作)农产品批发市场(一期)、凯旋汇商业广场、金地广场等项目。 |
(七)以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为总抓手,着力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重中之重,促进农业高质高效、乡村宜居宜业、农民富裕富足,奋力建设全省共同富裕先行市。
促进粮食稳产增效。贯彻落实“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新建高标准农田4.1万亩,力争小麦种子基地面积稳定在100万亩,粮食生产面积稳定在421万亩以上、总产稳定在200万吨以上。提升市县两级传统育种优势,建设小麦种业科创中心。发挥温县农科所、怀川种业等创新平台作用,争取与神农种业实验室合作,打造小麦新品种测试实验室、种子质量认证实验室等公共实验服务平台。
大力发展特优农业。加快2个全国农业产业强镇、4个省级现代农业产业园以及怀药优势特色产业集群项目建设,主要农产品质量安全监测合格率稳定在97.5%以上,力争市级以上农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达到170家,省级农业产业化联合体达到20个以上。
推进美丽乡村建设。加强乡村规划建设,实施“数字乡村”行动。加快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深入实施以“四清一规范”“五改两化”为主要内容的十大专项行动,全域推进“厕所、污水、垃圾”三大革命,无害化卫生厕所普及率达到70%以上,亮点村、示范村普及率达到100%;梯次化推进农村生活污水治理,全市农村生活污水处理率达到40%。集中整治农村背街小巷,完成470个行政村背街小巷道路治理任务。
增强农村发展活力。深化农村土地制度改革,巩固农村承包地确权颁证成果,开展农村宅基地集中整治行动,探索宅基地“三权分置”改革,全面完成农房一体登记颁证工作。细化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政策,有序开展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试点改革。加快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大力发展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着力培育各类社会化服务组织。建立龙头企业带动村集体经济机制,完善龙头企业、农民合作社、家庭农场与小农户多种类型的利益联结机制,培育壮大集体经济。
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严格落实过渡期内“四个不摘”要求,坚决守住不发生规模性返贫的底线。落实教育、基本医疗、住房安全、饮水安全等主要帮扶政策,确保脱贫人口和监测对象政策应享尽享,巩固提升“两不愁三保障”和饮水安全成果。加大产业、就业、金融、消费等帮扶力度,促进脱贫人口和监测对象稳定增收。
专栏12:2022年乡村振兴重大项目
▲粮食安全保障工程。加快推动总投资3.4亿元的灾后高标准农田修复重建及高标准农田建设(提质改造)、总投资2.8亿元的引沁灌区续建配套与现代化改造等项目。 ▲绿色食品业转型升级工程。加快推动总投资8.8亿元的现代农业产业园、总投资21.3亿元的温县药食同源地标农产品绿色加工产业园等项目。 ▲农业新业态培育工程。加快推动总投资6亿元的云夏集团文创直播产业集群、总投资3.5亿元的怀庆中医药材养生度假区等项目。 ▲乡村建设行动。加快推进总投资28.5亿元的10个城乡供水一体化、总投资2.9亿元的沁阳市沁南地区农村生活污水治理等项目,谋划推动总投资12.9亿元的博爱县农村环境综合整治等项目。 |
(八)以绿色低碳发展为切入点,着力推动生态文明建设。落实绿色低碳转型战略,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推动减污降碳增绿协同提效,促进全面绿色转型。
加强黄河流域生态保护治理。深入推进国土绿化行动,筑牢沿黄沿山生态屏障。实施《黄河流域(焦作)王园线生态文化廊道建设规划》,全面开展沿黄生态廊道提质行动,积极创建森林乡村示范村、森林特色小镇。全面完成南太行山水林田湖草试点工程建设和验收,谋划实施一批地质灾害治理和生态保护修复工程。深化“四水同治”,统筹落实“五水综改”,积极创建国家节水型城市,重点抓好小浪底北岸、西霞院灌区配套工程建设,加快推进大沙河(含修武段)、山门河治理等灾后重建项目。
深入推进污染防治攻坚。持续推进“四大结构”调整,深化重点行业污染治理,开展绿色引领企业创建,强化夏季臭氧与PM2.5污染协同控制攻坚行动和秋冬季污染管控,确保完成PM2.5浓度、PM10浓度、优良天数等省定目标任务。开展全域清洁河流整治行动,持续推进黑臭水体排查整治。推进农用地土壤污染防治和安全利用,严格建设用地土壤污染风险管控,确保土地安全利用率达到100%。
有序推进碳达峰碳中和。加强节能降耗预警监测,严控“两高”项目,加快高能耗企业技术改造,确保完成能耗双控和减煤省控目标任务。大力发展新能源,加快推进修武县、博爱县光伏整县推进示范县和温县农村能源革命示范县建设,谋划推动温县、武陟、孟州沿黄绿色能源廊道,重点抓好华润、国电投等风电项目建设。积极推进氢能综合利用,打造国家级氢燃料电池汽车检测基地;大力发展储能设施,探索共享储能试点建设。稳步推进城乡生活垃圾分类和减量化资源化处置,建成投用东部、西部静脉产业园垃圾焚烧发电项目。
(九)以惠民生兜底线为落脚点,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办好省市重点民生实事,提升人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实施就业创业提升工程。开展公共就业创业服务提升行动,重点做好高校毕业生、农村劳动力、登记失业人员等重点人群就业创业工作,实现城镇新增就业6万人以上。高质量推进“人人持证、技能河南”建设,开展职业技能培训10万人次。
提升社会保障水平。实施全民参保计划,做好社会救助兜底保障,确保5年过渡期内社会救助兜底政策稳定。加强中心敬老院和普惠养老机构建设,推进困难老人家庭适老化改造,支持建设一批普惠性托育服务机构。加强残疾人劳动权益保障和职业技能培训,大力发展福利慈善事业。加大重要民生商品保供稳价力度,落实社会救助和保障标准与物价上涨挂钩联动机制。
推进社会公共服务均等化。新建改扩建幼儿园36所、中小学33所,普惠幼儿园覆盖率达到81%以上。规划建设焦作教育园区,推动老城区高中迁建,优化市区教育资源布局。全面落实新高考改革制度,实现一本上线和名校录取双提升。支持河南理工大学创建“双一流”大学,推进市校共生共荣、双向赋能。推进市级“四所医院”、县级“三所医院”、市级区域医疗中心建设,强化二级及以上综合医院、儿童专科医院发热门诊建设。实施全民健身设施补短板工程,加快“两场三馆”建设,完善“十分钟体育健身圈”。大力发展体育产业,积极承办国家高水平赛事活动,争创全国全民运动健身模范市。
专栏13:2022年公共服务重大项目
▲“一老一小一青壮”。加快推进总投资12亿元的河南龙佰养老服务、迪伊托育中心等为代表的一批普惠养老托育项目建设,开展职业技能培训10万人次。 ▲现代教育。谋划建设焦作教育园区,加快推进总投资30亿元的焦作工贸职业学院(焦作职业技术大学)、总投资18亿元的河南龙佰教育集团有限公司新建焦作新材料职业学院、总投资3.1亿元的第二批人工智能助推教师队伍建设试点等项目。 ▲医疗卫生。加快推进总投资13.9亿元的市第二人民医院示范区医院、总投资5.5亿元市人民医院门急诊楼及医学研究中心等项目。 ▲公共文化。加快推进总投资4.3亿元的解放区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项目,谋划推动总投资50亿元的焦作·百年矿业遗址公园暨黄河大运河非物质文化遗产展示中心项目。 |
确保社会大局稳定。坚决巩固来之不易的疫情防控成果,压实“四方”责任,扎紧“四个口袋”,强化核酸检测能力和疫情防控隔离点建设。深化文明创建,以全国文明典范城市创建为统领,塑造注重人情味、充满亲近感、展现文明范的城市特质。建设平安焦作,大力开展以“零上访、零事故、零案件”为目标的平安村(社区)、企事业单位创建活动,加强危化品、道路交通、建筑施工、公共消防、食品药品、城市防汛等重点行业领域安全专项治理,坚决遏制重特大安全事故发生。加强应急指挥体系和应急处置能力建设,做好稳价保供、拥军优属、民族宗教、信访稳定、军民融合等工作,确保社会大局和谐稳定。
焦作市2022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主要指标草案
指标名称 |
计算 单位 |
2021年 计划 |
2021年 实际 |
2022年 计划 |
|
一、综合类 |
|||||
1.地区生产总值增速 |
% |
7左右 |
4.4 |
8左右 |
|
2.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速 |
% |
7左右 |
4.1 |
8.5以上 |
|
3.固定资产投资增速 |
% |
6 |
8.3 |
10以上 |
|
4.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速 |
% |
9 |
6.1 |
8.5左右 |
|
5.居民消费价格增速 |
% |
3左右 |
0.6 |
完成省定目标 |
|
6.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增速 |
% |
2 |
3.3 |
5以上 |
|
7.税收占一般公共预算收入比重 |
% |
- |
64.8 |
- |
|
二、创新发展类 |
|||||
8.研究与试验发展经费投入强度 |
% |
- |
- |
2以上 |
|
9.高技术产业占规上工业比重 |
% |
- |
3.7 |
- |
|
10.战略性新兴产业占规上工业比重 |
% |
- |
27 |
- |
|
三、协调发展类 |
|||||
11.常住人口城镇化率 |
% |
提高1个 百分点 |
63.73 |
64.5 |
|
四、绿色发展类 |
|||||
12.万元生产总值能耗降低 |
% |
4.3 |
完成省定 目标 |
完成省定目标 |
|
13.城市空气优良天数 |
天 |
203 |
228 |
完成省定目标 |
|
14.省控目标断面水质达标率 |
% |
完成省定 目标 |
各目标断面 水质全部达标 |
完成省定目标 |
|
五、开放发展类 |
|||||
15.进出口增速 |
% |
平稳增长 |
24.5 |
平稳增长 |
|
16.实际利用外资 |
亿美元 |
9.8 |
9.87 |
10.1 |
|
六、共享发展类 |
|||||
17.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 |
% |
稳步增长 |
6.9 |
与经济 增长同步 |
|
18.城镇新增就业人数 |
万人 |
6以上 |
6.45 |
6以上 |
|
19.城镇调查失业率 |
% |
5.5左右 |
- |
5.5以内 |
|
注:指标项为“—”表示目标未设定或未公布。 |
|||||
名 词 解 释
1.“四早”要求:早发现、早报告、早隔离、早治疗。
2.“四方责任”:落实属地、部门、单位、个人四方责任。
3.“四个口袋”:国外入境、陆路口岸、冷链物流、跨省流动。
4.重大交通“378”工程:“3”即加快推进呼南高铁豫西通道、新焦高铁、郑州都市圈交通S3线焦作段3条铁路项目建设;“7”即强力推进沿太行、沿黄、沁伊、焦平、长修、焦唐、郑焦7条高速公路项目建设;“8”即扎实推进孟州至偃师、焦平高速、沁伊高速3座黄河大桥建设,力争新开工郑焦高速、焦唐高速2座黄河大桥,在已通行3座桥的基础上,构建8座黄河大桥布局,突破黄河天然屏障,让“天堑变通途”。
5.“356”特色产业集群:五年内打造3大千亿级产业集群(高端装备、绿色食品、新材料),打造5个500亿级产业集群(汽车及零部件、现代化工、铝工业、轻工纺织、能源工业),打造6个100亿级产业集群(新型显示及智能终端、生物医药、节能环保、新能源及网联汽车、智能装备、5G)。
6.“2122”企业培育工程:到2025年力争全市培育超300亿元行业领军企业2家、超100亿元龙头企业10家、超50亿元大企业20家,累计培育省级以上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200家左右,努力形成大企业“顶天立地”、中小企业“铺天盖地”的局面。
7.专精特新中小企业:具有“专业化、精细化、特色化、新颖化”特征的中小企业。
8.专精特新“小巨人”:专注于细分市场、创新能力强、市场占有率高、掌握关键核心技术、质量效益优的行业头部企业。
9.“一村一品”:在一定区域范围内,以村为基本单位,按照国内外市场需求,充分发挥本地资源优势,通过大力推进规模化、标准化、品牌化和市场化建设,使一个村(或几个村)拥有一个(或几个)市场潜力大、区域特色明显、附加值高的主导产品和产业。
10.“千万工程”:“千村示范、万村整治”工程,是浙江“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在基层农村的成功实践。
11.“四好农村路”:建好、管好、护好、运营好农村公路。
12.“1353”总体发展思路:市第十二次党代会提出了锚定“两个确保”、再造发展优势、奋力谱写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焦作新篇章的奋斗目标,确立了把制造业高质量发展作为主攻方向、把文旅文创深度融合作为新的增长极、把城乡协调发展共同繁荣作为民心工程的战略重点,明晰了以高质量党建引领高质量发展、高能级文旅、高品质生活、高水平治理的发展路径,树立了在绿色智造中闯新路、在全域旅游中作典范、在共同富裕中走前列的工作标杆。
13.“引金入焦”:引进银行、证券、期货、保险、信托等各类金融机构入驻或在焦作开展业务,建立多层次、多元化金融机构体系,创新性推行金融人才挂职机制。
14.“三化三制”:“三化”指建立“专业化、市场化、国际化”的管理团队;“三制”指领导班子任期制、全员岗位聘任制、绩效工资制。
15.“添翼计划”:聚焦“356”特色产业集群打造、2122企业培育,按照政府引导、主体自愿、统筹推进、分类实施的原则,加快形成大企业集团为引领、规上企业为支撑、专精特新企业为重点、中小微企业为基础、上市企业为突破的“1+4”企业发展格局。
16.“两库一表”:“两库”即“小升规”企业培育库、退规企业预警库,“一表”即重点企业分类分级运行监测表。
17.规上工业企业“三个一”:组建一个研发团队、建成一个研发平台、与一个高等院校或研究院所合作。
18.“揭榜挂帅”:把需要的关键核心技术项目张出榜来,英雄不论出处,谁有本事谁就揭榜,具有不论资质、不设门槛、选贤举能、唯求实效的特征。
19.市本级五大产业园区:以多氟多、佰利联为主体建设中站区千亿级新材料产业园,以健康元、丽珠集团为主体建设马村区生物医药产业园,以蒙牛、明仁为主体建设示范区绿色食品产业园,以焦作数字经济产业园(腾云二期)、中原工业设计城二期等项目为重点,建设示范区电子信息及数字经济产业园,依托中轴集团、风神轮胎等重点企业,谋划建设示范区新能源汽车产业园。
20.“四清一规范”:“四清”即清垃圾、清沟塘、清废弃物、清废旧建筑,“一规范”即规范生产生活物品物料。
21.“五改两化”:“五改”即改水、改气、改厕、改房、改路,“两化”即绿化、美化。
22.“四个不摘”:摘帽不摘责任、摘帽不摘政策、摘帽不摘帮扶、摘帽不摘监管。
23.“四水同治”:统筹推进水资源、水生态、水环境、水灾害治理。
24.“五水综改”:全面推进水源、水权、水利、水工、水务改革。水源是前提,水权是基础,水利是根本,水工是支柱,水务是主业。
25.“四大结构”调整:推进产业结构、能源结构、运输结构、用地结构调整。
26.“两高”项目:高耗能、高污染项目。
27.“人人持证、技能河南”:聚焦落实国家战略,采取超常规举措大规模开展职业技能培训和评价取证,促进就业增收。到2025年,全省持证人员总量达3000万,基本建成全国技能人才高地;到2035年,从业人员基本实现“人人持证”,实现“技能河南”目标。
28.市级“四所医院”:市级要建好1所公立综合医院、1所公立中医院、1所公立妇幼保健院、1所公立儿童医院。
29.县级“三所医院”:各县(市)建好1所公立综合医院、1所公立中医院、1所公立妇幼保健院。
30.“两场三馆”建设:统筹规划建设全民健身场地设施,建设体育场、室外体育活动广场和体育馆、游泳馆、全民健身综合馆。
31.“一老一小一青壮”民生工程:围绕“一老”,统筹抓好养老事业与养老产业发展,为老年人提供优质养老服务;围绕“一小”,优化基础教育布局,走出“就近就便服从就优”;围绕“一青壮”,加快“人人持证、技能社会”建设,以技能提升促进居民增收。